《中医诊断学》“表里辨证”教学设计与实现
2013-01-24王雪梅
王雪梅 林 丽 何 丹 杨 梅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医诊断学》“表里辨证”教学设计与实现
王雪梅 林 丽 何 丹 杨 梅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基于授课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围绕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中的表里辨证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并实施,全过程体现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表里辨证;教学;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查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笔者选择八纲辨证中的表里辨证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生特点分析
1.1 具备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的基础 中诊开课于中医专业的大一下学期,学生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如: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内容,具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的中医思维能力,能够对于简单的症状运用中医思维解读,但是,所学的知识点多是死记硬背,处于离散状态,尚不能做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中医思维能力还处于初建阶段。目前,学生已完成了四诊内容的学习,掌握了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一般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症状的表现及意义,尤其是对涉及表证的寒热、舌、脉症状及里证的多方面表现已有基本认识,具备了讨论学习的基础。同期开设的中药学课程,既满足了学生选药治病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复习、运用、巩固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容。所以,此时讲授中医诊断学辨证的内容——表里辨证,将四诊中散在的表证、里证的症状通过有机组合、归纳出中医的表证、里证,并适当介绍常见的治疗此证的中药,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对常见症状特征及临床意义能够初步辨识 学生通过前期教师的讲解、日常生活的亲身体验、或对他人的观察,对常见疾病中的常见症状特征和临床意义能够进行初步辨识。如感冒的恶寒、流清涕、鼻塞、咳嗽;泄泻的腹痛、大便稀;热重的咽喉疼痛、目眵多、口臭、牙疼等。但对症状的本质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不具备对症状群的深层次剖析。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诊断技能。
1.3 两极分化的学习心理 调查显示,进入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主要呈现几种情况:一部分人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方法得当,刻苦努力,理解接受能力强,学习相对轻松,成绩理想,因而学习兴趣较高;一部分人感觉中医理论如气、阳、阴、精化气,气生血等抽象、深奥难懂,口头表述拗口不顺,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存在焦虑、或自信不足等心理;极少一部分人或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课前无预习,课后少复习,或学习方法不当,或领悟能力不强,学习相对较为吃力,成绩欠佳,此类学生焦躁、忧虑、迷茫,甚至产生挫败感,甚至产生入错门的想法,对后继的中医课程或畏难、或放弃,严重地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因此,如何在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上述特点,充分考虑到 “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尊循“授课内容密切与临床相结合,授课方式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轻松、始终充满兴趣、卓有成效地学习。
1.4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技能 中医学本科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和诊察病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且熟悉图书馆的查找资料的方法,能够针对特定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老师要求,查阅资料学习。
2 教学设计与实现
2.1 教学目标
2.1.1 知识方面 掌握中医表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鉴别;熟悉表证、里证的证候分析;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了解表证、里证形成的原因。
2.1.2 能力方面 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自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发现意识和获取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团队中能够融洽相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既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见解独特,更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良好素养。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表、里辨证思维,从而能辨识、鉴别表证、里证;正确地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其机理。情感态度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将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交流,特别注意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和蔼可亲,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特点、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耐心倾听,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发现、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掌握新知识、新生事物的冲动和激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3 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方法处理措施
教学重点在于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特点;里证的
概念、临床表现的特点;表证与里证的鉴别。难点在于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解决方法为:第一,以 “问题”为中心,利用各种方法 (收集感冒中成药说明书、图书馆查阅资料、教材回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凝练导入表、里、表证、里证概念、表现、辨证依据,并充分利用病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加深印象。第二,给予练习病案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纠错。
4 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
4.1 预读内容 中篇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中的表里辨证;知识的回顾:病、证、症的概念。
4.2 预设任务 同学分为10人一组,到药店收集常见的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的说明书 (如:风寒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参苏胶囊等);结合教材表里辨证内容、到图书馆以感冒、表证为检索词查阅相关资料,汇总后围绕以下六个问题写出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①四诊中学过的表证,其表现有哪些?②感冒的症状有哪些?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表证还是里证?这些症状如何运用中医思维进行分析?③表与表证的区别?表证临床表现中哪些是主症?表证常分为几类?④病变部位在里的证候有哪些?⑤表证与里证的区别?⑥病案分析:给出病案,要求进行症状机理阐释。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寒,曾服 “百服宁”,效果不显。今晨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要求:八纲诊断与证候分析。
4.3 教学组织形式 ①学生完成课前预读——预设问题准备。四诊内容结束后,老师预留关于表里辨证的预习问题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讨论问题。②课堂讨论(15分钟)。③教师导入教学内容 (25分钟)。④病案讨论(7分钟)。⑤教学总结 (3分钟)
5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节教学特色具有:①教学内容主次分明。表证具体而明确,因此内容中重点讲解表证,里证症状繁多,因此按 “非表 (半表半里)即里”的规律掌握里证。②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节内容中共涉及6个大问题,每个问题讨论后,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印象。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充分利用同学现阶段掌握的中医知识,引导其建立辨证思维,并将之与中药学结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④多种教学手段融合。本次教学中将实物资料 (药品说明书)、病症图片、影像等多种资料综合运用制作PPT用于教学,从视觉、声音等多个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⑤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辨证内容的学习,从药店收集说明书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对表证有较深入的认识,辨识临床上常见的表证,指导运用解表类中成药。
以往教学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强调教师为中心,而满堂灌的教学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加之年轻教师临床经验不足,临床举例不多或不当,学习效果不好。因此,讲好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辨证思维,是青年教师上好这门课的关键。对中医诊断学的学习能够结合临床见习当然最好,但现实情况是教学医院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学生,所以通过收集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中成药的说明书入手,了解用药症状,引导学生分析症状机理,启发中医辨证思维,加之通过与说明书上的药物联系起来 (同期学习中药学),可以使同学能马上学以致用,指导运用解表类中成药,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教学体现了 “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安排预读、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完成调查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最好方式,通过完成报告,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本节的教学内容,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此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求知欲是最为迫切的,教师只需适时加以引导和归纳,层层深入,重点阐述表证的概念及表现、辨证依据,并加入病案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表证与里证的鉴别,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表里辨证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R241
A
1007-8517(2013)13-0042-02
2013.05.22)
王雪梅,女,1979年12月,汉,云南玉溪人,医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研究工作,email:wangxuemei1217@126.com,Tel:18987106858。
杨梅,女,云南大理,教授,从事中医诊断学及民族医学教学研究工作,email:yangmei182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