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2013-01-24王芳慧
王芳慧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吉林 松原 131500)
探究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王芳慧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吉林 松原 131500)
目的 分析总结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情况,为后期相关治疗工作的展开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7 年 3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来接受治疗的 67 例胆胰肠结合部外科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情况进行全面性回顾分析,具体总结内镜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对这些患者采用内镜技术对患者的具体疾病发作情况进行了准确判断,并及早的进行了手术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情况。结论 胆胰肠结合部在外科领域中又被称之为十二指肠汇管区疾病,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相对于传统的诊断技术,内镜技术能够为胆胰肠结合部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还能够微创性地解除患者的疾病情况,值得临床治疗工作的应用和推广。
内镜技术;胆胰肠结合部;外科治疗工作;应用价值情况
胆胰肠结合部又被外科临床治疗称为十二指肠汇管区疾病[1],相对于外科治疗的其他疾病,有其自身存在的复杂性情况,主要是由于此类疾病的病种相对繁多、局部解剖结构相对复杂、诊断工作有其局限性以及手术过程经常会出现器官性损伤情况,所以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研究的主要难题之一[2]。总结外科胆胰肠结合部主要涉及到的解剖包括[3]十二指肠主乳头、胆总管下段、胰头以及胰管位置,而涉及到的疾病情况主要包含良恶性肿瘤、炎症情况、结石以及多功能异常状态,而对于此类疾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检查、B超检查,但是这些影像学有其自身存在限制性情况,对于那些病灶情况相对微小的解剖变异的疾病无法保证诊断工作的准确性,而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中的应用则对此问题进行了较好的补充,下面对我院进行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中的应用资料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回顾。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组治疗患者67例,其中包含男性39例、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在1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5±3.32)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上的腹痛、发热以及黄疸等,这些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了常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CT检查、B超检查,为了避免检查的不准确情况又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消化内镜外科技术的诊断工作,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镜下治疗操作。
1.2 方法
这些患者均进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开始之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丙泊酚麻醉,将患者取俯卧位姿势,将十二指肠镜进入到患者的十二指肠降段来进行乳头位置的调整,然后插入造影管来进行造影工作,对于那些结石直径>1.5cm的患者要先进行碎石网篮碎石以及取石操作,在取石完毕之后采用气囊清扫胆道。
2 结 果
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患者在经过内镜技术处理后,均得到了治愈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2例(3%)出血情况,在进行及时的止血处理后停止。同时这些患者在经过内镜技术的诊断和治疗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间在30min以内。
3 讨 论
3.1 诊断价值[4]
十二指肠镜诊断:对于外科治疗工作来说,一旦发现疑似结合部疾病患者就要进行及时的十二指肠内镜检查,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医师对于结合部疾病并未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认识,所以在诊断过程中直接忽视了内镜检查,而通过内镜检查能够直接诊断出患者的十二指肠球梗阻情况、溃疡、乳头外观的具体大小形态以及位置状态,在发现了病灶时要及时展开病理学检查;超声内镜诊断:所谓超声内镜检查是在内镜检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情况,而这种检查能够更加明确患者疾病发展的具体管腔、胰管的直径大小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可疑占位病灶以及局部淋巴结的可以状态采取穿刺细针活检,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器官造成不良影响情况;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在进行十二指肠镜下诊断后及时进行了胰管插管操作,进一步抽取了患者的胰液来展开细胞性检查,进一步推动了诊断梗阻的准确性,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的乳头表面光滑但高度可疑壶腹内病灶时,要对乳头进行剖开诊断处理。
3.2 诊断价值分析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微创理念,而胆胰肠结合部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传统常规的诊断检查、手术治疗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治愈性效果的要求,所以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随着不断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胆胰肠结合部疾病外科手术的一项重要补充手段。本组实验证明发现,对于外科治疗的胆胰肠结合部疾病患者来说,采用内镜技术对于一些疑难的胆胰肠结合部疾病患者的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的确定有着极为重要临床价值,所以要求相关医护梗阻人员要对内镜技术的应用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系统性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满意度状态。总结内镜外科技术治疗胆胰肠结合部疾病具有几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明确诊断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并立即采取治疗、手术治疗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半个小时、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预后情况极为良好,无论是并发症还是手术病死率情况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存在微小病灶、功能性、解剖变异的疾病患者来说,内镜技术对病灶的诊断工作更为准确有效,所以已经成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工作的重要性辅助治疗技术。
总之,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极为积极性的影响意义,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做好详细的诊断检查工作,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
[1]杨珠茕,蔡建庭.ERCP和MRCP及PTC在胆胰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5):354-356.
[2]侯华军,刘锦涛,余细球.内镜超声指导下经内镜橡皮圈套扎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5):143-144.
[3]王永光,严律南,刘国礼.内镜技术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2,6(3):113.
[4]陈浩,林李淼,夏宣平,等.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比较的研究[J].安徽医学,2008,29(3):223-224.
R657.4;R657.5
:B
:1671-8194(2013)07-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