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痰散结法探析*

2013-01-24王芊勍潘桂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湿夏枯草理气

王芊勍,潘桂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化痰散结法,异名有化痰破结、涤痰破结、涤痰散结,是中医痰证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化痰散结法是指祛痰药与消积软坚药并用,适用于痰气结聚、痰热结聚、痰湿结聚、痰瘀结聚、寒痰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理气化痰散结法、清热化痰散结法、燥湿化痰散结法、逐瘀化痰散结法和温阳化痰散结法等。

化痰散结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沉淀,从《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坚者耎之”、“结者散之”治法的提出,至《神农本草经》对多种类型化痰软坚散结类药物的收录,及至后世医家在对其理论不断发挥和临床应用中,化痰散结法的名称逐步被确立,其治法也被后世广泛应用。就现代临床来看,中医外科的岩(癌)、瘿瘤、瘰疬、流注、乳疬、乳癖、乳核、子痰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针眼,中医皮肤科的粉刺等病证,多以气滞痰凝、痰瘀胶结为病机关键,皆可应用化痰散结法进行治疗。

化痰散结法在具体治法层面,一直发挥着中医治法的特色和优势。由于痰常与气、血等因素相结合,故虽同属化痰散结法,但治法侧重上却不相同,方剂配伍也随之而异。痰核结聚成因很多,临床应用化痰散结法时,必须结合辨证,根据形成肿物的病机,灵活兼用清热、温阳、理气、燥湿、逐瘀、解毒等治法,促进消坚散结。

1 理气化痰散结法

理气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痰气结聚的病机变化与肝有很大关系,这是由于肝常有肝气易郁、肝火易升的病理特点。痰气结聚多由忿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肝气郁则不能疏达三焦水湿,水液运行不畅,则水湿停聚,六郁皆从火化,无论肝郁或湿聚,日久均易化火生热,湿热相合,缠绵难去。水液受火热之煎熬灼炼,久则凝而为痰,痰成又可阻塞气机运行,由此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痰气结聚。然痰因气而生,气有不调,津不顺行,痰自内生,故治痰亦当先调其气。正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1]。临床上常用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加减治疗痰气结聚所致气瘤、气瘿等病证。

案1:许履和运用理气化痰散结法治瘿瘤案:吴某某,男,49岁,右侧甲状腺肿1月余。经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印象为右叶凉结节,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来诊时症见右侧甲状腺部有一乒乓球大肿块,质较硬,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此痰气互结而生瘿瘤,治拟化痰理气:海藻10g,昆布10g,海浮石10g,木香2g,醋炒三棱、莪术各 3g,陈皮 3g,川军 2g,生草 2g,大枣2枚。上药服用10剂后肿瘤缩小如绿豆大,稍有触痛,即再以原方续服3剂,瘿肿完全消失[2]。

按:本案用四海舒郁丸加减,酌加三棱、莪术、海浮石等,加强了原方理气散结、化痰消瘿的作用,疗效显著。患者由于痰气结聚而生瘿瘤,治以理气化痰散结为大法。方中木香行气解郁、散结消肿;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中,二药相伍有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功;海浮石、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少量川军配伍三棱、莪术以活血散瘀;而甘草、海藻“相反”,二者合用乃为配伍禁忌,但消瘿作用尤显,前贤治疗已有先例,正取其相反之性,使散瘿破气而不伤正,亦是佐使之品。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2 清热化痰散结法

清热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热毒是痰核留结证的常见病因之一。凡热邪外侵或病邪郁久均可化为热毒,灼液成痰,痰火瘀结,瘀滞经络,发为痰核。临床症见痰核增大较快,局部热痛,同时伴有口渴、便秘、舌红绛、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其中以瘰疬最为常见,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指出:“瘰疬,颈上痰瘰疬串也。此肝火郁结而成。[3]”“瘰疬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肝之部位也”[4]。痰热结聚型瘰疬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痰热内生,遂成瘰疬成串。或者患者原有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热灼津液为痰,痰滞筋挛,凝结成核而生瘰疬,临床常用消瘰丸、化瘿丹加减治疗痰热结聚所致瘰疬、瘿瘤等病证。

案2:丁甘仁运用清热化痰散结法治瘰疬:高右,瘰疬发于耳后,头痛,脉弦,少阳胆火上升,挟痰凝结。拟清解化痰法:羚羊尖(八分)、京玄参(二钱)、薄荷叶(八分)、川贝母(三钱)、生牡蛎(六钱)、连翘壳(三钱)、淡海藻(一钱五分)、海蛤粉(四钱)、夏枯草(二钱),外用消核锭,陈醋磨敷[5]。

按:瘰疬分布于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少阳胆火上升,挟痰凝结,痰火相聚为患,成为瘰疬,发于耳后颈项之间。本案在消瘰丸的基础上,略加清热化痰之品治疗。用羚羊尖、玄参滋阴降火,苦咸消瘰;薄荷叶疏散风热,疏肝行气;贝母、连翘、海蛤粉、夏枯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牡蛎、海藻咸寒,软坚散结。众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化痰散结之效,对瘰疬有消散之功。

3 燥湿化痰散结法

燥湿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的来源,无非水谷津液所化。张景岳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6]”痰虽然与肺脾肾三脏均有关系,但脾不胜湿,运化失司,却是生痰的主要原因,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痰多稠厚,形成之后即可随气升降,遍及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至肌肤筋骨,为病无处不到。湿性重浊黏滞,每多迁延难却,痰由湿聚,其性黏腻,更是迁延难愈,极易反复。痰湿凝聚,日久成痰,结聚形成有形包块。临床上常用散聚汤、和中丸、海龙丸加减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癥瘕、痞块、鼓胀等病证。

案3:马培之运用燥湿化痰散结法治眼胞痰瘤:眼胞属脾,脾气呆钝,湿痰浊气上升,滞于膜里,眼胞痰瘤数年,日渐肿大下垂,将来定须外溃,宜和荣化痰泄浊。方药:川芎、当归、南星、桃仁、清半夏、僵蚕、茯苓、陈皮、海藻、大贝、元参、姜,瘤渐松,前方加白芥子、毛茨菇、荸荠[7]。

按:“眼胞痰瘤”相当于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依据传统中医理论,眼胞为肉轮属脾,故本病的发病机理为脾失健运、湿痰内聚、滞于膜里而成。历代医家也多采用化痰利湿和软坚散结中药治疗此病。本案方中用半夏、茯苓利水渗湿,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当归、川芎、桃仁活血行气以利痰瘤消散;南星、僵蚕、海藻化痰散结;陈皮利气除痰;贝母、元参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则痰化饮消,气机通畅。待痰瘤渐松时,于前方加白芥子化痰散结通络、毛慈菇活血行气止痛、荸荠祛痰凉血解毒,加强化痰通络解毒的功效,自可收到痰瘤内消的效果。

4 逐瘀化痰散结法

逐瘀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瘀血、痰浊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可因气滞、气虚、热盛、寒凝等共同的致病因素一并形成,且可相互影响。血瘀津液运行不畅,则水湿停滞,而聚为痰,痰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病变逐渐发展,结聚形成有形包块。《血证论》谓:“瘀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8]”故痰瘀互生互结。痰之为病,重浊胶结;瘀之为病,凝涩不移,痰瘀搏结,碍气伤血,缠绵胶着,滞涩难消。应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药物以消散痰核。临床上常用海藻玉壶汤、消核散、橘核丸加减治疗痰瘀结聚所致肉瘤、石瘤、乳癖等病证。

案4:余景和运用逐瘀化痰散结法治乳癖:许(金泽),乳中结核2个月,木肿不痛,名为乳癖。幸有哺乳,囊络疏通。法以化坚行瘀,核自消矣。葛根、茺蔚子、青皮、夏枯草、麦芽、连翘、栝楼仁、陈皮、山楂核、川贝母。复方,前方已适,仍以此法继进。党参、栝楼、川石斛、川芎、川贝母、黄芪、青皮、夏枯穗、橘白、香附[9]。

按:乳癖多因肝经郁热、兼夹痰瘀所致,在治疗上多采用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法。本案用青皮、陈皮疏肝解郁,茺蔚子、连翘、葛根清解郁热,夏枯草、栝楼仁、川贝母化痰散结,山楂核活血散结,麦芽舒肝和胃。诸药相伍,共奏活血行瘀、化痰散结之功效,故疗效显著,堪为后师。

5 温阳化痰散结法

温阳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寒主凝滞收引,寒湿相结合可成为痰;寒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或脾胃素虚,恣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亦成痰。痰饮日久,寒痰凝滞而结为痰核。临床上常用五积散、小金丹、阳和汤加减治疗寒痰结聚所致阴疽、乳岩等病证。

案5:王洪绪运用温阳化痰散结法治乳岩:王洪绪治一妇,乳患白疽,寒热痛甚,与以阳和丸同二陈汤煎服,得睡痛息,三服痊愈。又一妇患相同,服夏枯草、花粉、连翘、苏叶等药5剂,号痛不绝。王曰:向患白色,今变红色,难以全消矣。投以前药,痛止能睡,根盘收小。连进数剂,不痛而溃,贴阳和膏收功。阳和丸方:肉桂一两,麻黄五钱,炮姜炭五钱,水泛为丸[10]。

按:以上所述症状是由于患者素体阳气不足,营血亏虚,寒邪乘虚入里,津液凝滞成痰,寒痰痹阻于乳房而致乳岩。前案给予阳和丸同二陈汤煎服,意在助阳气,解寒凝,化痰散结,药证合拍,故得睡痛息。后案给予夏枯草、花粉、连翘、苏叶等清热散结药5剂,概因病属阴而以寒药治之,故而加剧。复投以前药助阳散寒,则痛消疽收。

总之,目前许多公认的重大疑难疾病,现代医学往往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在治疗上却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其中像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运用化痰散结法进行治疗,常常可以取得一定疗效。化痰散结法虽然流传久远且颇多效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已不为今人所熟悉。本文通过对化痰散结法代表方证的梳理和相关临床案例分析,旨在使化痰散结法能为现代中医诊治痰病所借鉴,为化痰散结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

[2]许履和.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5.

[3]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5.

[4]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5.

[5]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8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234.

[6]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63.

[7]马培之.马培之外科医案[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55:20.

[8]唐容川.血证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

[9]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41.

[10]魏之琇.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20.

猜你喜欢

水湿夏枯草理气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夏枯草的妙用
夏枯草:清热去火的凉茶成分脾胃气虚者慎服
好事近·中秋感怀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清肝散结夏枯草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夏天清热,离不开夏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