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验继承方法实践与体会
2013-01-24孙海舒段兰英李宗友
孙海舒,苏 静,段兰英,王 体,王 蕊,李 兵,李宗友△
中医经验传承的基本模式有文献研究、数据库技术、定性访谈等,方法包括以人物为线索的经验总结、以疾病为线索的归纳总结、以方剂为线索的分析总结、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推理总结、以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与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总结等[1~6]。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多媒体研究室根据馆藏名老中医的视频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探索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并报道如下。
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内容
根据文献调研,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的实际工作,主要集中于临证经验的研究,包括临证策略推理、临证实施步骤及临证操作等内容,这部分是目前研究热点,即研究名老中医成就的肇始。但是在起点之前,他们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因素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虽有对学术渊源及学术发展脉络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状态或呈“孤岛式”,或呈“分割式”。对于经验传承,直接关注成果的研究不免局促。其学术成长历程,是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应当受到足够重视的空白领域。学术成长历程包括求学经历、确定研究方向、师承关系、流派分支、后续传承人、传承分支等以及新学科的建立、学术文献、同行评议等。这里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求学经历。求学经历指在确定个人研究方向前的求学历程,包括诸如初级教育、师带徒、终极教育(包括中医以外其他学科的教育、留学等)的知识学习过程。
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包括临证思维过程、临床诊疗行为和临床诊疗技术。临证思维过程是指名老中医实施治疗时的逻辑推理过程,包括四诊信息的取舍、诊察的切入点、重点关注的病/症/证、辨证依据、治疗着眼点、主要治法、整体布局等。诊疗行为是指其具体的遣方用穴等。诊疗技术包括其独创的诊断技术/工具和方法、自创验方、验穴等内容[2]。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心智与道德层面的继承同样值得关注,如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信仰模式,选择行医的动因与目的、遵循的道德规范或者是准则。
2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实践方法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方法,实际上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方法。经验传承的过程,是知识学习、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的一个过程。学习者,此处指名老中医本人进行的主动知识获取过程,是吸收显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形成个人的学术思想时,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形知识;学习者再临证或教学的过程,即是隐性知识的再次转换,并根据个人的经历与经验,形成了新的、不同于原有的知识。
2.1 隐性知识显性化
根据迈克尔·波拉尼对知识的分类,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与传承是符合定义的。假设名老中医所习得的书籍、笔记、札记等都是显性知识;根据传承经验进行的临证诊疗、临床诊疗策略以及诊疗技术则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名老中医或传人,将个人心得、体会等编撰成书,又转化为显性知识。如果假设成立,那么针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某种技术或媒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类型和知识螺旋:社会化阶段;外化阶段;组合阶段;内化阶段。据此,名老中医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中医整体新知识产生水平。
2.2 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知识管理
根据知识管理的理论,深度访谈是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一个方法,可以运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根据这个思路,针对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储备情况,遴选了10位中医名家、院士、国医大师、终身研究员等,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深度访谈提纲,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采访视频进行后期合成,在合成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再现名家当年的求学历程、诊疗策略、学术思想凝练、公开发表学术著作等,最终合成一个独立的视频单元。对于著作部分,以超连接方式直接连入局域网内的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等全文阅读网站。选择合适的流媒体格式,将视频嵌入局域网网站在线浏览。
3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障碍以及对策
3.1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和应用的隐性知识。它植根于人类身体机能的运用,或对于工具的使用[3],如医生对病人施行的诊疗技术等。在这些操作技能及艺术技能中存在大量的隐性成分。该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在中医临床或者研究中,这种垄断是相对的,主要是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需要这些知识的医生未必在第一时间或需要的时间共享这些知识。此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师徒建立信任机制,通过内部思考与外部交流可以获得。除此之外,往往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基于规避上述障碍,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诊疗技术、手术等采取全程跟踪拍摄、后期配音或字幕的方式,配音或字幕体现的是操作者的建议、分析、指导等,形成视频单元在局域网内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相对垄断性。当然要妥善处理医学伦理的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曾做过尝试,在网站共享“金针拨内障”的操作视频以及“小切口术式治疗拇外翻”的手术视频等。
3.2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是另一个主体,两主体之间的交互必然需要通过言语(包括肢体语言)来进行[4],中医临证的师带徒形式类此。显性知识是很容易识别,但中医内在的思维和灵感以及经验这类隐性知识是很难描述的。隐性知识的无意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范围、经验和知识深度又导致隐性知识的深化,增加了表达知识的难度。不同语种之间的表述差异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基于言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往往要求主体间有着与交流主题相关的共同知识背景。另外,隐喻、象征、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间构筑共同的语境,“取类比象”就是借助这种知识表达的方式。规避这类问题,采用跟踪拍摄,可以记录并再现当时的情境;对于以往的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虚拟场景,旨在“复原”情景,便于理解和重复利用。
3.3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
考虑到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施予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关于这方面的风险规避问题,我们只是在尝试,并通过网络互动形式来实现。但是关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验证。
3.4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
相对于个体的元认知,种族、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模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经由个体在其环境中长期体验来实现。借由多媒体技术对名老中医临证进行“原生态”记录,设计深度访谈的提纲,以此挖掘心智与道德层面的知识。
4 结语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根据上述设想,设计《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数字化平台》,利用“坐标”模式,以中图法分类为纵坐标,以视频单元的“内容层、场景层、片段层、镜头层”为横坐标,其中各层确立关键词、人物、时长等元数据,以及相关衍生的描述性特征、教育性特征等必要数据,适当提高名老中医视频文件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附加相关文章的链接,具备论坛讨论功能。技术和规范方面,网站目前处于试用阶段,相应的多媒体规范亟待完善。
[1]薛钧,贺兴东,翁维良,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型继承”的实践[J].世界中医药,2008,3(1):46-47.
[2]胡镜清,路洁,刘喜明,等.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24(10:1346-1348.
[3]Eppler, M.J. & Burkard, R.A.(2004). Knowledge Visualization: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J].I CA Working Paper#2/2004,University of Lugano[J].Lugano,2004.
[4]Fisher,K.M.(1990).Semantic Networking:The new kid on the block[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0,27(10),100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