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60例治疗体会
2013-01-24王建飞
王建飞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指肛腺感染后蔓延至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脓肿的化脓性疾病。肛周脓肿是肛瘘的早期阶段,是急性发作期,肛瘘是肛周脓肿的后期,是慢性化阶段。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60例临床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60例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5个月~56岁,平均36岁。均符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诊断标准和分型[1]。肛周剧烈疼痛、肛周肿胀,出现寒战,高热,乏力。皮下脓肿17例,低位肌间脓肿17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16例,直肠粘膜下脓肿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例,蹄铁型脓肿3例。
1.2 方法 常规消毒,局麻或腰俞麻醉,在脓肿波动明显处做放射状切口,充分敞开脓腔,以利引流。一次性切开内口根治法,适应肛周皮下脓肿,也可用于部分低位肛周脓肿。切开脓肿引流法适用于各类脓肿。在脓肿的中心部位,波动感最明显处(即最薄处)切开排脓,切口应足够长,以利引流;将直血管钳伸入脓腔张开血管钳进行分离,然后将食指伸入脓腔分离纤维间隔,促进脓液排出。分离不能用力过猛和强行撕裂,脓腔内不能搔刮,坏死组织不能切除,未坏死的血管不能切断。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创腔塞入利凡诺纱条或灭菌油纱条引流,包扎固定。每天大便后清洗消毒创口,换油纱条引流,待脓腔新肉长满为止。
2 结果
经排出脓液,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60例患者经切开引流所有患者治愈率为99.5%,肛瘘形成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而愈。
3 讨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为局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肛周脓肿初起常先觉肛门周围出现一小肿块,逐渐发展,甚者突然剧烈疼痛,肿块掀红灼热,坐卧不安,脓肿形成后因脓腔张力高,有时自行破溃,挤压周围可有脓液自溃口或肛内流出,此后疼痛可逐渐缓解或消失。部分脓肿位置较深,疼痛常不明显,表现为肛门坠胀,甚至会引起会阴及尾骶部痛胀、排便不尽等直肠刺激症状[2]。肛周皮下脓肿脓成前局部红、肿、热、痛,脓成后局部有波动感;脓肿位于括约肌间时直肠指诊可扪及直肠黏膜下有卵圆形隆起,有波动感,胀痛明显;脓肿位于直肠后间隙时,按压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深压痛,指诊可在直肠后壁触及肿块隆起,压痛明显或有波动感。
手术疗法适用于脓肿形成后,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形成脓腔,所以手术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本病所在部位解剖学上的原因,为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对于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均应行急症手术治疗。脓肿发生部位不同,所采取的手术方法也不相同。但各种类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治疗的原则是:争取行一次性根治手术,不遗留后遗症。
切开排脓法是治疗脓肿使用最悠久的方法。一次性根治法为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种手术方式,其中以一次切开法和切开挂线法用得最多。本术式适用于术中能明确找到内口的脓肿。其优点是术后成瘘率低,疗程短。其缺点是虽然利用挂线避免了严重的肛门失禁的发生,但轻度的漏气漏液仍存在[3]。选择好脓肿切口部位,尽量不损伤肛门括约肌或少损伤肛门括约肌。脓肿切口成放射状或弧形,要足够长,同时分离脓腔间隔,以利引流。脓腔要充分冲洗,放置引流条时间长短,视脓腔大小而定。对脓腔较大,或马蹄型脓肿,要做多切口引流,其原则达到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或窦道。肛门后切口要避开后正中线,偏左或偏右,不要切断肛尾韧带。肛门前马蹄型脓肿,切口尽量少损伤软组织结构,保护好会阴部,及女性阴道,男性前列腺、尿道、输精管等。对孕妇、年老、体弱,及兼其他并发症的肛周脓肿患者,只能做切开排脓引流,不能盲目做根治手术。切开排脓后,仍有剧烈疼痛及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出汗、头晕等),挤压有少量脓液流出。应考虑有“哑铃形”脓肿或窦道,要仔细检查,找准原因,对症处理。一次性切开脓肿内外口引流法和一次性切开脓肿挂线法,要选择好适应证。肛周脓肿手术前要做血常规及凝血化验。每天大便后清洗消毒创口换药,观察脓腔伤口生长情况,发现肉芽组织增生、假性愈合,或伤口不愈等异常现象,要及时查清原因,对症治疗。
[1]吴在德.外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2.
[2]艾中立.肛门脓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49-651.
[3]卢天秀.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