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痛风的临床观察
2013-01-24回忆
回 忆
吉林省抚松县中医院,吉林 抚松 134500
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痹症、历节病,近些年利用中医药在痛风临床上取得进展性突破,应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无论病史长短,患病年龄大小,均15~30天见效,症状逐渐消失,治愈后不易复发。结果临床治疗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5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
1.2 诊断标准 ①年龄在30~50岁为多,85% ~95%为肥胖男性;②不少病人有阳性家庭史,病程漫长达1~20年;③好发于拇趾关节,其次累及指趾关节和腕、踝、膝、肘关节。初期多为单个关节发炎;④急性起病急骤多于夜间醒,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年轻患者多发生游走性多关节炎;⑤慢性期:关节肿大、肥厚、畸形、僵硬,有大痛砚石时关节常溃烂,由伤口排出尿酸盐结晶,耳垂、耳轮也有痛风石。部分病使可并发肾结石和肾功能障碍;⑥化验检查:血液尿酸高;⑦X片检查:关节面附近的骨骼部,因骨组织被尿酸所替代,出现凿孔状圆形缺损阴影。
1.3 治疗方法 痛风急期性辨治:患者多表现为第一足趾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拒按,行走困难,或头疼,或发热,口渴,小便浑浊,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辩证为湿热浊瘀之邪痹阻关节,以标急为主,治当利湿化瘀泄浊,通络止痛治其标。
痛风间歇期辨治:局部红肿热痛消退,关节活动正常,化验检查仅有血尿酸增高,舌暗淡边有齿痕,脉濡滑或沉缓。辩证为痰瘀湿交阻,脾肾两虚,治以健脾护肾,化瘀降浊为本。
急性期巧用外治:苍术30g,薏苡仁30g,川乌15g,威灵仙15g,红花20g,艾叶20g,木瓜20g,牛膝20g,土茯苓50g,透骨草30g,土虫15g,冰片15g,知母15g,黄柏20g。
1.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好转。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52例中治愈39例,占75%,好转8例,占15%,无效5例,占10%。
3 讨论
痛风发病与人体不同状态特点相结合演化多种不同个体表现,在治疗上针对不同病程和虚实特点在排泄浊毒的基础上急性期以治标为主,利湿化瘀泄浊,通络止痛,以宣痹汤、三妙散加减,间歇期热邪已退,痰瘀胶结未除,以及湿邪粘滞不能骤去,形成痰瘀湿交阻、脾肾两虚之证,以异功散与温胆汤加减。同时急性期配合外用洗剂,皮肤表层更易使药物透过吸收到皮肤基底深层组织,使深层的有害物质 (即毒素)排出体外 (驱邪),有益于人体的多种药物离子进入人体而发挥作用 (扶正),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扶正祛邪,起到镇痛、杀菌、消炎及改善局部皮肤组织营养代谢的作用。
[1]张醒民,王志祯,刘旭东.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