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临床护理中运用壮医特色外治法的体会

2013-01-24卓秋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壮医外治法灸法

卓秋玉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在临床护理中运用壮医特色外治法的体会

卓秋玉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临床护理;壮医;外治法

壮医外治法是壮族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包括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热熨疗法、壮医刮痧疗法、壮医佩药疗法、壮医角吸疗法等。壮医认为,通过外治的方法,在人体龙路、火路的某些体表气聚部位(即穴位)施以调气治疗,调整和畅通人体气血,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使三气复归同步而达到治疗目的。如著名壮医药线点灸专家龙玉乾指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认为药线点灸的治疗机理就在于调整、调节、调动人体气血,使之趋于均衡,则疾病自然向愈[1]。

同时,壮医特色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便于学习和掌握,且容易为患者接受。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具有壮医特色外治技法,对住院病患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或不适症状,如皮肤瘙痒、湿疹、早期褥疮、感冒、腹部胀气、肌肉酸痛等进行调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纠治皮肤瘙痒、湿疹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经过壮药炮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灼灸患者体表的穴位或部位的一种灸法。具有疏通龙路、火路气机、祛风通痹、止痛、止痒、活血化瘀等作用,对发热、肿块、疼痛、麻木不仁、瘙痒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无伤害的自然疗法。临床上收治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者,由于住院时间较久,易并发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状,影响康复。对此,我们以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局部点灸为主,配合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全身调节,对早期并发症有较好的效果,一般当日症状减轻,次日得到控制,5日内完全消失。

2 壮医灯花灸疗法纠治静脉输液外渗肿块和早期褥疮

壮医灯花灸疗法又叫灯草灸或打灯草,是用灯心草醮茶油点燃后灸患者穴位的一种灸法,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此灸法分明灯灸、阴灯灸两种。我们选用阴灯灸法,是先在治疗部位上贴上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或者用改良的阴灯灸法,把灯心草蘸茶油点燃后吹灭,待灯心草温度有所下降之后,利用灯心草余热点在治疗部位上,反复多次,以局部皮肤微热为好,每日1次。静脉输液外渗肿块、早期褥疮是住院患者或长期门诊输液患者易于发生的并发症,处置不当,可影响正常的治疗,甚至会引发静脉炎或其它不良后果。我们运用壮医灯花灸阴灯灸法,用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肿块和早期褥疮,效果较好,一般3~5日即可恢复。

3 壮医佩药法预防感冒

壮医佩药疗法,是选取特定的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该疗法起源于古代壮族的“卉服”,有解毒消炎、消肿止痛、防病治病的作用。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让长期住院的患者佩戴装有山芝麻、桂枝、银花、绞股蓝等壮药的药佩,可大大减少患者并发感冒的机会。

4 壮医角吸疗法治疗腹部胀气、腹痛

壮医角吸疗法,简称壮医角法,是采取黄牛角、山羊角、鹿角作工具,按各种病症选定体表不同部位,即向角筒投火或闪火,迅速拔吸,使用便捷,安全可靠,这是壮医传统角法。此法见于载籍最先是晋代《肘后备急方》卷五。因作者葛洪是一位勇于实践的医学家,为实验炼丹术而求为容州勾漏县令,虽未遂所愿,仍深入当地考察,亲见当地民间角法。始操笔记于《肘后备急方》。到唐代角法始普及全国,各地因使用工具不同已变换名称为拔火罐,惟独壮族迄今仍称角法,使用动物角作拔罐工具仍常见于民间。长期卧床患者,谷道功能减弱,易于并发腹部胀气、腹痛等腹部不适症状,为减少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我们运用壮医角吸疗法治疗腹部胀气、腹痛诸症,多收到“角到病除”的效果。

5 壮医刮痧法治疗肌肉酸痛

壮医刮痧疗法有其特色,其操作是先用煨热的姜块切成两半或捣烂(也可用刮痧油)擦要刮痧的部位,如额部、颈根、胸部、背部、腿部等,再用刮痧板或其他钝圆光滑的工具如陈马肋骨、碗、匙等,自上而下反复刮局部皮肤,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红色小麻点或成片状红色瘀斑为止。住院时间长、活动少、或接受卧床治疗时间较久患者,易并发四肢或肢背肌肉酸痛等,难以继续坚持静止状态的治疗。我们运用壮医刮痧法,直接在患处进行治疗,一般即刻减轻患者痛苦,安静地接受其他治疗措施。

6 小结

运用壮医技法纠治住院患者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效果较好,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用药或很少用药,充分发挥了自然疗法的作用。在临床上,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多种技法灵活应用,以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壮医外治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发掘整理和规范提高。

[1]祝美珍,刘燕平,黄贵华.壮医治病疗疾的特色方法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8):36-37.

R29

A

1007-8517(2013)02-0011-01

2012.11.18)

猜你喜欢

壮医外治法灸法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乳腺癌初起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