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的防治
2013-01-24柳志成
柳志成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局,744600)
猪水肿病是由病原大肠杆菌产生毒素而引起的疾病,又称为猪胃肠水肿病或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其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发病率虽低,病死率很高。
1 病因和流行特点
病原体是猪的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健猪由于接触猪粪而经消化道感染。进入猪体内的病原菌的致病力和猪只的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如断奶前后生活条件骤然变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饲料单一及蛋白质水平过高时,致病作用增强。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与一般传染病不同,有时突然一窝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有时仅有1~2头发病猝死,同窝其他仔猪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有时仅个别仔猪零星散发。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4~5月和9~10月发病较多。常见于断奶不久(6~15周龄)的肥胖仔猪,肥育猪或10日龄以下的仔猪很少见。
2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不食,眼睑、头部和颈部水肿,严重的可引起全身水肿。病初有神经症状,表现兴奋、转圈、痉挛、共济失调,后期卧地不起,骚动不安,后躯麻痹,经过1~2天死亡。病猪叫声嘶哑,眼睑剧烈肿胀,四肢下部及两耳发紫,有的下痢,体温不高。
3 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病变是水肿。胃大弯部和贲门部的黏膜层和肌肉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严重的厚2~3cm,水肿可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大肠系膜水肿。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于空气后凝成胶冻状。通常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发病与流行规律,容易确诊,如从小肠或肠系膜淋巴结内分离到β型溶血性大肠杆菌时,则更有利于最后的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出现症状后再治疗一般难以治愈,应在发现第一个病例后立即对同窝仔猪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病猪可采取下列方法治疗:(1)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恩诺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等)、卡那霉素、新霉素、磺胺嘧啶等有一定效果;(2) 对症治疗:早期应用盐类泻剂,如硫酸钠或硫酸镁内服,有神经症状时可用50%葡萄糖20~40ml或20%甘露醇50~100ml静注,同时注射Vc和安钠咖,进行补液补糖,强心利尿治疗。
4.2 预防:首先,要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防止饲料单一化,饲料营养要全面,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过高,补充富含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的饲料,断奶时不要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其次,发现病猪时可在饲料内添加适宜的抗菌药物,如土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痢菌净、敌菌净等;第三,在仔猪10~15日龄免疫注射仔猪水肿一副伤寒二联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