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痛67例
2013-01-23解西胜赵玉红
解西胜 赵玉红
(1.山东省东平县中医院,271500 2.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卫生院)
跟骨痛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慢性疾患所致骨跟、跖骨疼痛。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笔者自2003年以来,采用小针刀加阻滞、推拿等疗法治疗跟骨痛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共67例,男37例,女30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双侧跟痛症者20例。
治疗方法
1.阻滞及小针刀治疗。患者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前缘垫一枕头,足跟向上垫稳,在压痛最明显处亦即骨刺尖部即为进针点。首先常规消毒,局部注入止痛药4.5ml(含利多卡因3ml,复方倍他米松0.5ml,维生素B120.5ml),待止痛药充分浸润后,采用汉章小针刀治疗,刀口线与足底纵轴线平行,在进针过程中如遇硬结或囊状物时,先纵行切2~3刀,再横向各铲1~2刀,至针下有松动感时再向深部进针,进至骨刺尖部,做横向剥离3~4次可出针,针眼贴创可贴。
2.手法治疗。患者点按阳谷、阳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后继以拇指按揉局部及其周围并弹拨跖筋膜附着点的前部,最后以擦法擦其足底以透热为度。术后可在鞋内放置一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大部分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结果:治愈50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络是其外因。西医常见的有跟骨骨刺、跟骨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炎、跟腱滑囊炎。长期站立工作或行走,足跟下受压或摩擦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跟骨骨刺形成的原因多认为是足跖韧带和跖腱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点持续牵拉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在跟骨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跟骨结节处骨刺一般是足尖部向足前方。小针刀直接针对病因可立即松解紧张的韧带和腱膜,起立竿见影的效果。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维生素B12可起到消除无菌性炎症、止痛营养局部神经的作用,结合手法治疗又进一步松解粘连,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本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与单纯小针刀疗法相比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一次性治愈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糖尿病病人、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足部肿痛患者禁用。②病变部位或全身有感染发热者禁用。③体质虚弱、高血压、冠心病、晚期癌症患者禁用。④治疗后4d治疗部位不要接触水,以防感染。⑤经1次治疗未愈者,2周后可再次用同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