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3-01-23
(江西省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猪伪狂犬病毒(PRV)属疱疹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强。猪为PRV的唯一自然宿主,可潜伏于神经节和白细胞中,应激后排毒。母猪可垂直传播,隐性感染普遍存在,隐性感染的PRV可以被激活(如应激 )并排毒。育肥猪是最大的病毒贮藏库。我国自发现该病以来,目前已有30余个省(市)暴发及流行该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猪舍先发病,发病率可达100%。病猪、带毒猪和带毒鼠类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康复猪可长时间通过鼻液、唾液、乳汁和尿液排毒,易感猪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在猪场中通过猪多次传代,可使毒力明显增强 ,患病母猪可经乳汁感染仔猪,临床上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生殖道感染。
1.1流行范围较广 据1998~2007年我国各地调查,全国猪群PRV感染平均阳性率达20.85%(9234/44278),尤以陕西30.48%(64/210)、湖南39.59%(441/1114)、河南42.89%(398/928)等地感染阳性率较高。据调查,目前全国已有30余个省(市)暴发及流行该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潜伏感染严重 近年来,该病已得到多数规模猪场的重视,相应采取了计划免疫等预防措施,使该病的流行有所缓和。发病情况已由区域流行到个别散发,但潜伏感染情况还相当普遍,部分猪场呈波动复发。据笔者调查,潜伏感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PRV感染的本身特点所决定,耐过猪群为传染源,长期排毒。二是管理漏洞,计划免疫等预防措施不到位;三是引种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感染猪。
1.3野毒感染集中于育肥猪群 据调查,该病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也是呼吸道综合征(PRDC)的重要原发病之一。自2003年以来,母猪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虽呈下降趋势,但育肥猪感染率仍居高不下,表明仔猪阶段疫苗免疫可能受母源抗体干扰,造成保育后期猪群免疫水平偏低,应选择优质疫苗或在免疫程序上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应加强育肥猪舍的消毒卫生和生物安全工作,以防该病危害。
2 防控措施
2.1阳性猪场 已经发生该病的猪场应扑杀病猪,流产胎儿胎衣进行无害化处理。病猪同群无临床症状猪只可饮用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药物,以增强其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全场每天消毒2次,连续消毒1周。
2.1.1免疫接种 目前常用的伪狂犬病疫苗有普通弱毒苗、基因缺失弱毒苗、灭活苗等。灭活苗的安全性较好,但存在保护率偏低等缺点。由于本病具有终生潜伏感染,长期带毒和散毒的特点,且隐性感染随时可被激发,最好不用普通弱毒苗。基因缺失弱毒苗有单基因缺失苗和多基因缺失苗。虽然阳性猪场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有发生基因重组的危险,但实践证明因其具有免疫保护率较高 (90%), 既安全,又便于鉴别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抗体等特点,仍被广泛推荐应用。
德国勃林格、法国梅里亚、美国辉瑞和国产的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苗按推荐免疫程序使用,可很好控制该病。仔猪患病初期,使用国产苗4~5头份及时肌内注射,效果明显。免疫接种时,一个猪场只能使用同一种基因缺失弱毒苗,不能使用两种或多种基因缺失弱毒苗,以防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实际生产中,因母猪感染该病后能长期带毒与排毒,对其实施免疫接种则可有效降低其排毒量、缩短其排毒持续时间,对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稀释疫苗应用专用稀释液,不能以生理盐水或纯净水代替。病猪和隐性带毒猪及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要根除病原、净化猪场。必须定期进行抽样检测,发现病猪和隐性带毒猪,一律淘汰。
推荐免疫程序(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苗):后备猪配种前2周间隔3周免疫接种2次,以后每胎产前3~8周免疫接种1次;经产母猪产前3~8周接种1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8~12周龄免疫接种1次;种公猪建议每半年免疫接种1次。
2.1.2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优质、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机体营养需求,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工作,以提高猪群整体健康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1.3检测淘汰病猪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阳性场病原净化的最大障碍,应予特别关注。通常的做法是在疫情流行期间严格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疫情平息后,通过抽血检测(间接ELISA 实验)以发现隐性带毒猪。一般种猪场每年检测2次。种公猪(包括后备种公猪)应全部检测;种母猪(包括后备种母猪)按10%~20%比例抽检;商品猪不定期抽检;留作种用仔猪100日龄时全部检测;对有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症状的种母猪进行全部检测。通过检测,掌握猪群野毒感染状况,对于阳性猪、带毒猪一律淘汰处理,防止猪猪接触和人为传播,建立无猪伪狂犬病的种猪群,达到根除净化。
2.1.4消除传播媒介 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和车辆必须严格消毒;一线生产人员严禁串栏串舍;生产工具不得混用;猪场应定期开展彻底的杀虫、灭蝇、灭鼠工作。鼠类是本病的主要带毒者和传染媒介,做好灭鼠除害工作是猪场控制该病工作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应予高度重视。同时,要加强饲料保管,严防鼠害,被老鼠粪尿污染的饲料严禁用于喂猪。
2.1.5加强消毒灭原 消毒是杀灭病原、防止疫情蔓延、扩散的有效手段之一。隔离病猪后,应严格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病猪舍可用2%~3%烧碱液或20%新鲜石灰乳泼洒消毒,猪场应将消毒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粪便、污物和生产污水,病死猪及流产胎儿、胎衣等,应严格做到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
2.2阴性猪场
2.2.1规范引种 严禁从本病阳性猪场引种(包括精液),种猪启运前应对拟引进猪只采血送检,确定无该病野毒阳性后方可启运引进。种猪入场后,需隔离饲养观察至少6周,证实健康无病后才能并入生产猪群。为避免因引种带入病原的风险,规模猪场应提倡自繁自养。
2.2.2实施封闭式管理 规模猪场应严格加强猪场入口管理,车辆应严格控制,进出猪场应严格消毒,出入人员应严格细化消毒,原则上谢绝场外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
2.2.3实行猪场单一性饲养 PRV可感染多种动物,猪场内不得混养多种家畜,有些养殖场户有养狗看门护院的习惯,必须注意拴养或关笼饲养,不得任其到处游走,严防野狗、野猫等动物进入场内。
2.2.4保护易感猪群 实践证明,进行免疫接种,保护易感猪群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要建立健全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特别要严格本病的免疫接种操作规程,选用高效优质疫苗,确保易感猪群始终得到疫苗抗体的有效保护。一般认为,阴性猪场以使用基因缺失灭活苗为佳。
建议后备种猪基础免疫后,配种前1个月肌内免疫接种1头份;妊娠母猪产前4周肌内加强免疫接种1头份;生产公猪每6个月肌内免疫接种1头份。
2.2.5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兽医防疫规章制度,是防止疫病暴发流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避免本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3 治疗方法
3.1检出的阳性猪与有临床症状患猪一律隔离饲养,专人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每天消毒1次。
3.2采用基因缺失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可用免疫量2倍剂量肌注,免疫接种后16~24 h即可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3.3临床上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用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一般可使用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药物,严重患猪可静注10%葡萄糖生理盐水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