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型小肺癌40例CT诊断分析

2013-01-23张书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分叶空泡毛刺

张书伟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宁津 253400)

周围型小肺癌40例CT诊断分析

张书伟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宁津 253400)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 CT 诊断方法。方法 对 40 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血管集束征 8 例,小结节征 7例,胸膜凹陷征6 例,毛刺征 4 例,分叶征 8例,空泡征 3例,细支气管充气征 4 例。结论 CT 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周围型小肺癌;螺旋 CT;诊断

周围型小肺癌是指位于肺的周边,生长在支气管以下部位,直径<3cm的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据恶性肿瘤死因的第1位,临床以中心型肺癌较为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生化指标不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是胸部影像学的重点及难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肺癌发生率逐年增多,成为发病率高、治愈率低的一类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根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患病率年轻化趋势明显[1]。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来院就诊时已经属于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15%。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及早而准确地诊断肺癌可提高患者的预后。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CT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最重要、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对40例原发周围型小肺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检查的4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经手术或活检穿刺病理证实,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2~70岁,平均48岁,病史2~6个月;临床表现:咳嗽、咳痰5例,痰中带血丝10例;胸痛6例,发热10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9例。病变部位:后基底段5例,左上叶尖后段6例,右上叶尖后段9例,右下叶背段10例,前段4例,左下叶背段6例。病理类型:鳞癌l0例,腺癌10例,未分化癌7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小细胞肺癌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病灶大小:病灶直径≤2cm 22例,病灶直径2~3cm 18例。上述所有患者均在CT检查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及其他免疫治疗。

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VCT机,所有病例采用仰卧位,在平静呼吸时屏气进行常规肺CT扫描,扫描条件设定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90 mAs,层厚5 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肋膈角水平。病灶处进行薄层扫描,层厚、间隔为3mm,40例患者全部行增强扫描,肺窗:1800/-700。纵隔窗:400/20。分别测量平扫及增强后病灶的CT值,观察病灶内部结构、边缘特征及相邻周围结构关系。扫描完肺动脉期后,再根据病灶强化情况确定后延迟时间。读片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病变部位

后基底段5例,左上叶尖后段6例,右上叶尖后段9例,右下叶背段10例,前段4例,左下叶背段6例。

2.2 病灶大小

病灶直径≤2cm 22例,病灶直径2~3cm 18例。

2.3 病灶的形态

球形20例,类圆形13例,不规则形7例。

2.4 CT基本征象

①血管集束征:表现为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病灶>l0mm的患者,此征象显示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血管集束征8例。②小结节征:在本次研究中,小结节征7例。③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瘤灶与邻近胸壁间三角形影,其尖端与线状影相连,在本次研究中,胸膜凹陷征6例。④边缘毛刺征:肺窗可见肿瘤周边或部分边缘示放射状短细毛刺影,棘状突起或锯齿状改变,在本次研究中,边缘毛刺征4例。⑤分叶征:表现为肿瘤边缘凹凸不平的花瓣状突出,深浅不一,根据国内研究学者提出的分叶标准,两个突出之间为相对凹入的切迹,可分为深分叶和浅分叶,在本次研究中,深分叶3例,浅分叶2例,无分叶3例。⑥空泡征:肺窗见瘤体中央区,少数近边缘处呈点状低密度影,多数表现为肿瘤内直径≤5mm的气体密度影,一个或多个,呈蜂窝状,连续几个层面均可见到,上下层面不连续,边界清,在本次研究中,空泡征3例。⑦细支气管充气征:表现为肿瘤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瘤灶内可见细管状低密度,长短不一,有的可见分支。在本次研究中,细支气管充气征4例。

3 讨 论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通过采用螺旋CT扫描,并对不容易鉴别的一些小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有利于降低容积效应的影响,提高密度分辨率,增快扫描速度,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有利于观察CT值最高的病灶断面和内部结构,缓解心脏搏动对邻近结构的影响。CT扫描是发现和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方法,能准确显示瘤灶内部结构及肺组织,显示胸片上难以显示的影像。伴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出现,部分处于肺癌早期的患者被检出,从而大大提高了治愈概率。通过对周围型小肺癌进行CT研究,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组周围型小肺癌主要表现为血管集束征、小结节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等。临床资料显示,分叶征、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则是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特征。其具体表现为:①小结节征:本组病例中,小结节征7例。②血管集束征:指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肺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是来自支气管动脉,少数来自肺动脉或其他侧支血管,如果聚拢的血管是肺动脉分支,则其相伴行的支气管结构也受累,通过CT表现观察血管集束征肺癌的手术切除标本可以看到,肺癌血供丰富,远肺门侧的血管由小静脉组成,粗大的动、静脉血管集中于肿瘤边缘,说明在所有的肺癌病例中都可以看到肺静脉受累的情况,并被部分纤维组织包绕,这些血管均来自病灶的外围,因此,属于外围供血血管。通过进行薄层重组,可对血管走行作多平面重组,有利于更加清晰的显现血管集束征或者肿块内部的血管征象。本组病例中,血管集束征8例。③分叶征:分叶征的发生率约为84%,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的基本征象,直径<1cn的结节分叶征明显低于直径在3cm的结节,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且生长速度不同的一种癌变,通过肺的结缔组织间隔,进入肿瘤的血管或者支气管分支,引起肿瘤生长受限,从而产生凹陷,形成分叶的形态。分叶有深浅分叶之分。深分叶对周围型小肺癌具诊断价值,分叶明显甚至形成较深切迹者更可能是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患者的小肺癌是呈深分叶,良性结节也可显示分叶,以浅分叶较常见。本组病例中,深分叶8例,浅分叶3例,无分叶2例。④胸膜凹陷征:表现为在肿瘤与胸膜间以胸膜为基底的三角形影,大多呈喇叭口状,其发生是通过肿块内部的瘢痕组织牵拉临近的脏层胸膜所致,引起脏层胸膜沿拉力方向下陷,逐渐向肿瘤灶处僵直或倾斜,鳞癌、腺癌等纤维组织因为其内部分化程度较高,可发现水平裂、条形影及斜裂胸膜凹陷出现曲线影。⑤边缘毛刺征:指肿瘤边缘的细小、毛刺样改变,特点是肿块边缘伸出3~15条不等的毛刺影,细、短、密,呈放射冠状,是由肿瘤间质与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向周围蔓延所致,良性病灶的毛刺相对较粗、长、疏。此为肺癌的常见征象。⑥细支气管充气征:为病灶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亦可为直径1mm的小泡状空气密度影,见于连续数个相邻的层面上,病理为肿瘤细胞伏壁式生长,呈扩张的细支气管影,同时由于肿瘤与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可呈孤立性结节性阴影,从而导致细支气管扩张[2]。临床上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或腺癌,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密度均匀,但应与细支气管肺泡癌鉴别。本组病例中,细支气管充气征4例。⑦空泡征:是指>5 mm的圆形或类圆形空气样低密度影,是形成小泡征的组织学基础,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直径<5 mm,可单发或多发,有壁结节,空洞呈中心型或偏心性发生,如果发现空泡征透光影内缘有结节状或者出现不规则边缘,多数系坏死的肿瘤组织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此征出现率不高,良性极少,多见于恶性。并且,其出现率伴随着肿瘤增大而明显减少。空泡征对早期周围型肺癌最具有诊断价值。如果患者的肺部有多个小泡密集的聚集在一起,出现蜂窝状改变,也可称之为蜂窝征,此征仅见于肺泡癌,本组病例中,空泡征3例。综上所述,CT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张善华,陈志军,王和平,等.磨玻璃密度小肺癌CT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8):970-972.

[2]卓丽华,龙拥军.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 (5):649-650.

R734.2

:B

:1671-8194(2013)08-0208-02

猜你喜欢

分叶空泡毛刺
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创面△
低弗劳德数通气超空泡初生及发展演变特性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水下航行体双空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肢体复杂创面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修复
单微导管分区成蓝技术栓塞颅内分叶状破裂动脉瘤体会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螺旋CT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