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探讨
2013-01-23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
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王 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南京 210006)
面瘫又名“口喎”、“卒口僻”,俗称“吊线风”,相当于西医学的面神经麻痹。根据神经损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本文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本病发病突然,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临床一般将面瘫分为3期[1]:急性期,发病1周以内;恢复期,发病1周至3个月以内;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
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以激素、抗病毒和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为主,临床有一定疗效。中医疗法中针灸治疗是具有显著疗效的方法之一。但长期以来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时机问题争论不休,很多医生尤其是西医认为面瘫急性期不宜针灸,从而使得很多患者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作为一名中医针灸医生,笔者认为面瘫越早介入针灸治疗恢复效果越好。本文将从中西医方面探讨面瘫发病的病因病机,以期论证急性期面瘫可针的观点。
1 传统医学对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患者平素体弱,或劳作过度,正气亏耗,脉络空虚,气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致使风中于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脉气血失和、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2]。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中以风寒侵袭为主。《灵枢·经脉篇》中记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风口喎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语言不正,而目不能平视。”从其病因来看虽有寒热之分,但是“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邪袭络为主。
发病急性期病邪在腠理,部位表浅,因此,应遵循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不同症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祛散外邪、调阴阳、行气血、通经络,以阻止病邪进一步深入,减轻病变的发展,改善疾病的的预后。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病因病理认识
从解剖上看,面神经由桥脑的面神经核发出神经纤维,入内听道,穿过基部人面神经骨管,抵鼓室内壁前膨大形成膝状节,在鼓室内转向后外,于卵圆窗上再转向下,穿鼓室后壁骨管,垂直向下出茎乳孔;于软组织内进入腮腺,再分上下两主干,呈扇形向前分布于同侧面部各个肌层内。面神经约有一万根神经纤维,其粗细可占骨管容积30%~50%,其余由血管和结缔组织所充填。面神经任何部位受损,皆可导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瘫。其中鼓室内膝状神经节段及以下(尤其是茎乳突孔内段)的面神经的病变是引起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3]。
现代医学对该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寒冷刺激、嗜神经病毒的感染或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是其主要病因。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刺激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变性而致病。
面瘫的早期病理变化主要是面神经缺血、水肿;晚期可致脱髓鞘、轴突变形、萎缩,尤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面神经的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突孔内急性炎性反应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越厉害,持续时间越长,面神经受损症状越严重,变性越严重,越难以恢复。所以早期加速炎性渗出物和水肿的吸收,是治疗的关键,直接影响面瘫患者的预后。
3 针灸对面瘫治疗的作用
中医认为:面瘫初期病邪轻浅,因此应及时驱邪外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生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张志聪注释其为:“阳气者卫外而为故也,天地之阳邪,始伤皮毛之分,故善治者,助阳气以宣散其邪,不使入于内也。”面瘫急性期乃病邪初侵,病位尚浅,若施以针灸,可及时引邪外出,或延缓致病因素的侵入,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也可活血化瘀,使气血得行,使筋肉得濡润温煦,则筋脉收放自如,从而减缓和遏制疾病的发展趋势,尽快达到逐步康复的目的。但急性期病邪尚在浅表,针灸治疗时面部不宜强刺激,取穴也不宜多,应以取穴精少、针刺轻浅为主,否则会引邪深入,加重病情变化,影响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具有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和水肿的吸收。有研究表明[4]面瘫急性期用针灸给一个很弱的良性的刺激量,可以使患处局部琥珀酸脱氢酶、乙酸胆碱活性增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神经突触的联接随之增强,肌肉的活动性升高,从而能使神经兴奋,增强肌肉纤维收缩,刺激血管运动神经,改善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能缩短面神经受压缺血时间,减轻面神经的变性程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也有研究表明[5],针刺可使面部的红外热像图发生变化;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表明针刺可使面部的血流量增加;这些都有助于面部水肿的吸收,增加营养代谢,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
目前反对面瘫急性期介入针灸治疗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面瘫急性期针刺,会引起继发性肌痉挛。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针刺时刺激量过大等不当操作引起,并不是不能针刺的依据。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急性期进行针刺会加重病情。笔者认为在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期,若水肿不消或加重,面神经就继续受损害,所以病情加重是该病本身的一个发展趋势,并不是针刺引起,即使不针刺,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并且可能更严重。正因为如此,更应尽早介入治疗,减轻水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最佳时机,延误病情。
因此,面瘫的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可减轻或控制病情的进展,并且越早介入治疗效果越好,但要做到“中病即止”,注意选穴和刺激的强度。
4 病案举隅
刘某,女,30岁,2012年9月17日就诊。主诉:口角右歪,伴左耳后疼痛1天。患者于前一天夜间开空调入睡,次日晨起发现左面部板滞、麻木,口角右歪,左眼睑闭合不全、流泪,伴左耳后疼痛,遂来就诊。查体见左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左眼合不全,左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右偏,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右侧,左耳后乳突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左侧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型)。治法: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处方:左翳风、头维、阳白、丝竹空、四白、承浆、地仓、迎香、颊车,双合谷、太冲。面部穴位进针2~3 mm,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0次一疗程。第1次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面部板滞感明显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休息5日后继续针灸5次,痊愈。
[1]马英.面瘫防治30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59
[2]李清华,刘立安.浅谈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61 -62
[3]郑丽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0):21 -22
[4]谢志平,张志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5例[J].陕西中医.2009,30(7):878 -879
[5]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