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小尾寒羊痘的防治体会
2013-01-23陈旭东
陈旭东
(甘肃省武山县农牧局,741300)
羊痘俗称羊天花,由羊痘病毒所致山羊、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病羊和含有病毒的皮屑随风尘传播,个别羊发病,很快蔓延全群,其特征是患羊皮肤或黏膜发生痘疹。笔者就山丹乡魏沟村崔某养殖场一起小尾寒羊痘的防治体会简述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场共饲养小尾寒羊21只,其中种公羊1只,繁殖母羊9只,三月龄左右的羔羊11只。于2011年9月20日发现羊群精神不振,饮食减退,个别羊不吃不喝,被毛稀薄处有小红点或丘疹。时至23日死亡二月龄羔羊1只,大小14只羊出现不同程度丘疹,特邀余诊疗。
2 临床症状
对羊群逐头进行检查,有4只繁殖母羊和10只羔羊眼睛、鼻端、咀唇周围及口腔、外阴、乳房等处密布大小不同的痘疹,有的形成直径达10毫米的水疱。患疹羊只体躯消瘦,精神沉郁,饮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多眵流泪,鼻流浊涕,口干舌燥,呼吸喘促,每分钟10-21次,心跳疾速,每分钟90-110次,体温40.5℃上下,稽留3天徐徐降至常温。
3 解剖变化
羊尸除外变化外,剖解可见咽喉黏膜有少许痘疹,胃肠黏膜有溃疡灶,气管及支气管有卡他性炎症,胆囊肿大,胆汁稀薄。
4 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诊断为绵羊痘。
5 防治措施
5.1 采取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圈舍及运动场打扫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垫草焚烧,羊尸深埋,均用3%火碱溶液喷洒消毒,饲槽、水盆等饲喂用具均用0.5%漂白粉溶液彻底清洗。6只无疱疹的假定健康羊各皮下注射绵羊痘弱毒冻干苗0.5ml,严格隔离饲养,杜绝接触病羊。
5.2 14只患羊专人护理,按下方治疗。
5.2.1 10%磺胺嘧啶肌肉注射,大羊每只注射20ml,羔羊每只注射10ml,每日肌注3次,连续注射3天。
5.2.2 绿豆100g、大青叶60g、紫草50g、二花50g、连翘 50g、桔梗 30g、元参 30g、牛籽 30g、芥穗30g、防风 30g、羌活 30g、独活 30g、升麻 30g、薄荷30g、虫衣 30g、甘草 30g,诸药混合,早中晚三煎,取汁候温,大羊灌服1000ml,羔羊灌服500ml,连服三剂。
5.2.3 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并涂以青霉素软膏,每日两次,至痘疹消失为止。
6 治疗效果
采取上述治疗,患羊第二天开始正常进食饮水,第三天体况恢复正常,第五天痘疹干涸结痂,痂皮脱落后形成褐黑色斑痕而愈,半月后与健康羊合群饲养,再无复发。
7 诊疗体会
7.1 本病是由羊痘病毒所致,应以预防为主,每年定期注射羊痘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7.2 该病多发于冬末春初,故在此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适时药浴羊只,使其多晒太阳,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爽,注意防寒保温,清除发病诱因,可避免该病的发生。
7.3 本病传播猛烈,个别羊发病迅速蔓延全群。一旦暴发,应立即采取封锁疫点,严格消毒,隔离治疗等措施,以便将疫情就地扑灭。
7.4 该病发生时,患羊无毛或少毛部位出现痘疹,不难作出诊断,但应与湿疹、口蹄疫、传染性脓疱相区别。
7.5 本病感染高而死亡率低,及时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即可痊愈。其中亦有不治自愈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