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军铭主任医师治疗眩晕临床经验*

2013-01-23董永书

中医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枢性临床经验内耳

乔 姗,董永书

(1.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4)

范军铭主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从医20余载,对于眩晕病有自己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理法方药认识。眩晕是一种以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为主证的临床常见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范师治疗眩晕病经验介绍如下。

1 寻溯根源,总结病机

范师认为眩晕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该病变与肝、脾、肾3脏相关。肝主动,主升。若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发为眩晕。肾主骨,主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2 结合西医,明确诊断

范师指出,现代医学把眩晕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其中周围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神经核,以及核下位置病变造成的眩晕,主要由前庭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中枢性眩晕是指以脑干、小脑神经核,以及核上病变造成的眩晕,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占位性病变、炎症、神经变性等。

3 中西合参,辨证治疗

3.1 周围性眩晕

范师指出,周围性眩晕分为前庭感受器病变(常见内耳炎症、梅尼埃病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常见前庭神经炎)。

3.1.1 前庭感受器病变

范师指出:内耳炎症多见迷路炎或药物中毒造成内耳前庭或耳蜗受损,或者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眩晕。中医理论系起因于风热外淫之邪,壅于上焦,发于耳部所致,属外邪浸淫型,选用大秦艽汤加减治疗,取其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之效。梅尼埃病由于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范师指出:梅尼埃病起因于痰湿瘀阻,上蒙轻窍,瘀阻耳络,属痰湿阻滞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以改善淋巴代谢和吸收功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引起。范师指出,对其一般无需用药,多采用手法复位。首先嘱患者呈平卧位,医者手扶患者头部,使其悬空,头缓慢向健侧转90°,维持1 min左右;然后保持头部角度快速坐起,静坐2 min左右,症状明显减轻后再重复手法2次。

3.1.2 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

范师指出:前庭神经炎的病因尚不能明确,多与呼吸道致病菌和Ⅰ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有关。临床常见的单侧前庭神经炎分为急性型(表现为急性发作性眩晕和平衡障碍)和慢性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眩晕或持续性头晕,阵发性加重,无听觉及其他他脑神经的症状和体征)。范师发现,约50%的患者眩晕发作前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病史,认为此时机体风热表证未解,郁热于内,壅于上焦,发于耳部,在给予西药抗感染治疗后,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若眩晕迁延不愈,机体则由实证转为虚证,兼有相火,虚火上炎耳络,而发眩晕,可给予当归六黄汤以滋阴清热。

3.2 中枢性眩晕

范师指出:中枢性眩晕病因为脑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听动脉缺血,造成前庭神经核上部位损伤。治疗首先采用常规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脑部供血不足,若治疗后仍见眩晕,可采用针灸用来恢复神经功能。范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选取患者双侧晕听区,在耳尖直上1.5 cm、向后2 cm处,以40 mm毫针刺入25~30 mm,并捻转200转/min,每次3 min,留针嘱患者轻微活动使其诱发眩晕,此时多数患者眩晕明显减轻,遂重复行针1次,留针嘱患者活动度增加,多数患者症状好转。范师多年临床经验证实:此法立竿见影,效如桴鼓。并强调针刺手法关键在于保持200转/min强刺激量,以确保刺激作用到达病所,可留针超过24 h,效果更佳。临床中可有部分患者治疗后第2天仍有眩晕症状,但大晕已止,小晕尚有,可继续针刺治疗2~3 d,直至症状全无。部分患者在针刺治疗后由眩晕期转为头晕期,此时范师配伍百会、四神聪、神门(双侧)、合谷(双侧)治疗,针刺后配合中药汤剂口服以巩固疗效。若患者眩晕伴头目胀痛,口苦,情绪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者,属肝阳上亢证,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伴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濡滑,属痰湿中阻证,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伴头痛,失眠健忘,心悸,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属瘀血阻窍证,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

4 病案举例

患者 女,56岁,2013年3月2日初诊。患者10 d前晨起后发有眩晕,视物旋转,不能站立,伴耳鸣,入睡困难,多梦、心烦、易怒。曾给予西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治疗10 d后症状未见好转。由家属搀扶步入门诊。体格检查见舌红苔黄腻,脉数。范师辨其为眩晕,证属肝火上亢证,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之。选取患者双侧耳尖直上1.5 cm、向后2 cm处,取40 mm毫针刺入30 mm,以200转/min捻转3 min,留针嘱患者轻微活动后,视物旋转消失,可自行站立,但仍需搀扶行走。重复行针手法1次,留针嘱患者活动度增加,遂症状消失,患者自立步出病房。治疗给予天麻钩藤饮,处方:钩藤12 g,天麻9 g,石决明(先煎)30 g,桑叶12 g,生地黄15 g,石菖蒲12 g,茯苓12 g,甘草6 g。服药3剂,诸症消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5 小 结

范师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师古不泥古,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运用,思考缜密,剖理深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范师的临证经验:首先运用现代医学理论、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通过仔细查体,分析病程发展,继而辨清眩晕类型;再据此运用中药汤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或通过手法复位快速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必要时可以发挥针灸治疗特色优势,提高疗效,缓解病患痛苦。

猜你喜欢

中枢性临床经验内耳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恐龙内耳的秘密
高瞻治疗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代谢并发症的临床经验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国产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评价
CT在内耳畸形儿童术前诊治中的应用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