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68例临床分析
2013-01-22琚长虹
琚长虹
脑卒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此病的致残率比较高。一旦患有此病,患者的心理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以及生活质量。有关资料表明,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容易患上脑卒中后抑郁(PSD)。PSD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比较低、容易悲观、意志力也容易减退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显然,这对PSD患者的身体康复是很不利的。为了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因素,作者对420例脑卒中患者运用HAMD进行临床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20例。其中,男性患者220例,女性患者20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0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58.6士3.5)岁。
1.2 方法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入院时及入PSD组每两周分别进行 NDS评分;抑郁状态评价采用HAMD17项评定,<7分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所有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PSD组给氟西汀10~20 mg/d,共4周。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处理,并运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 420例患者中168例具有抑郁症,发生率为40%,126例患者为轻度抑郁(75%),25例患者为中度抑郁(14.9%),17例患者为重度抑郁(10.1%)。2.2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在168例抑郁组中,105例由于皮质病灶导致抑郁,占62.5%;121例由于前部病灶导致抑郁,占72.2%;107例由于负性生活事件导致抑郁,占63.6%。
2.3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HAMD评分 治疗前NDS与HAMD分别为(18.78±5.21)与(21.82±3.42),4周时分别为(7.04±3.67)与(7.23±3.05)。
3 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患有此病的患者除了神经功能受到损坏以外,往往伴随着情绪比较低落、内心比较悲观、失望惆怅、夜间睡眠质量不好等多种症状。在作者所选的420例患者中,40%具有抑郁症状。其中,轻度抑郁占 75%,中度抑郁占 14.9%,重度抑郁占10.1%。由此可见,大部分PSD属于轻、中度抑郁,这与国内外其他文献报道结果是一致的[1]。因此,PSD在临床上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在本组研究资料发现,PSD患者HAMD跟NDS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可推断出,具有神经功能严重障碍、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容易导致患者抑郁症状之发生。PSD之发生率跟卒中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具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一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是表示认可的。一般而言,患者的神经功能如果缺损的程度越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差,患者抑郁症状也就越重;与此同时病情也就越严重,对患者的心理刺激也就越大,如果患者对外界的应激能力比较差,则会更容易加重或者进一步诱发抑郁,所以PSD跟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具有很大关系。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体现在亲人患严重疾病、丧亡、分居、离异、个人受排挤、陷害、遭受天灾人祸、经济困难以及家庭关系紧张等方面。这是比较早被注意到影响机体健康之心理应激的因素之一。在本组资料中,笔者还发现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患者PSD的发病率比较高,由此可说明负性生活事件跟PS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这可能跟患者处于对神经功能恢复已经失去信心、心情比较郁闷、情绪比较低落的阶段,如果负性生活事件一旦发生,已经超出了个人对外界应激之承受能力的时候,则比较容易产生抑郁症。
综上,PSD是由于多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大体上说是神经生物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因素一起作用而导致的,这两个因素互相关联、相互作用。这些因素能够影响患者康复的速度以及恢复神经功能缺损之程度。总之,从生物、心理、社会等3个层面对PSD患者进行干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临床证实,对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以及结合氟西汀药物治疗,则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
[1] 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