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概况
2013-01-22张丽群
张丽群
中药注射液系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内、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的灭茵水溶液和灭茵粉针或浓缩液。由于人们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加上近些年大量的误导宣传,如“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使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制剂品种大量增加,中药注射液的品种也随着有了相当的增长,在临床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2,3]。为此作者收集国内有关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特点、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等方面的资料,概述如下,供医药同行参考。
1 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一种属性,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作用,给患者带来痛楚不适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作为一种属性,药品都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中药和它的注射剂型当然也不例外。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变态反应、毒性反应、药物的“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茵群失调、药物依赖等,均属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B两种类型。A型不良反应;是由药物固有作用的增强和继续发展的结果,具可预测的特点。B型不良反应:是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而与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常为免疫或遗传学的反应,与剂量无关,且难预测[4]。
2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
不良反应的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中药注射液都有不良反应的报道,轻者发生过敏性皮疹,重则过敏性休克、中毒、甚或死亡;不良反应的不可预知性,中药品种繁多,所含致敏物质复杂,难于通过预试验减少不良反应,因而存在不可预知性;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药不良反应涉及中枢系统的毒性反应、心血管系统的毒副反应、消化系统的毒副反应、肝肾的毒性作用、过敏反应、致畸和致癌作用,因而其注射液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由于中药品种混乱、药材质量、工艺技术条件不同、制剂标准控制水平的差异,从而使同一标准的产品在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之间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差异性[5-9]。
3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3.1 全身性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药热、哮喘等。
3.2 过敏性皮肤反应 皮炎、荨麻疹、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红色风团、固定药疹等。
3.3 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胃出血、腹痛腹泻、呃逆、便血、唾液分泌异常、影响味觉。肝毒性、肝肿大、谷丙转氨酶和黄疸指数升高。
3.4 肝毒性、肝肿大、谷丙转氨酶和黄疸指数升高。
3.5 肾损害 蛋白尿、水肿、性功能减退、少尿性肾衰、血尿、肾炎、溶血性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3.6 神经系统反应 烦躁、头痛头晕、神情呆滞、肌肉麻木、肌肉震颤、腰抽搐、昏迷、中枢麻痹致死。
3.7 血液系统损害 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尿、过敏性紫癜。
3.8 循环系统毒副反应 心慌、心跳、心率减慢、心律不整、心力衰竭等。
3.9 呼吸系统毒副反应 哮喘发作、肺水肿、呼吸困难、胸闷、气紧、憋气、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6,9]。
4 中药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4.1 药材方面 由于药材产地和和源的不同,其所含成分有较大的差异,这种药材质量的差异,造成其不良反应也不尽相,难于预测。
4.2 药物本身成分的复杂性 不需要的无用成分与治疗需要的成分一起混入制剂中,因而无用成分就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4.3 生产工艺 中药成分复杂,相同的品种由于不同厂家制备工艺的差别可引起质量的差异。
4.4 临床前研究不够 由于有中药毒性低的传统观念,对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不够,了解不多,工艺中没有除去有不良反应成分的设计,从而使药品存在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
4.5 质量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只对个别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规定,而中药成分复杂,标准过低难于保证其质量,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6 对注射液剂型研究不深入 一时间有了那么多产品上市,就说明了这点。
4.7 临床用药及使用剂量不合理 也是和研究不深入密切相关。
4.8 药品相互作用 成分如此复杂的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品配合,易引起药液微粒增加、酸碱度改变、色泽加深等变化。
5 可能发生各系统和各类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液
5.1 全身性过敏反应 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中药注射液有穿琥宁、葛根素、鱼醒草素、血拴通、血塞通、双黄连、板蓝根、柴胡、热可平、黄芪、清开灵、复方丹参、参麦、脉络宁、灯盏细辛、β-七叶莲皂苷钠、舒血宁、茵栀黄、生脉、刺五加、川芎嗪、莪术、苦参、康莱特、参芪扶正、疏血通、鱼金、艾迪、猪芩多糖、正清风痛宁、血必净、阿魏酸钠、亮茵甲素、藻酸双酯钠、红花、华蟾素等中草药注射液。其中生脉、剌五加、鱼醒草、复方丹参和脉络宁等中草药注射液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值得加以注意[5,9,11,10]。
5.2 过敏性皮肤反应 几乎所有现今上市的中药注射液,都能发生过敏性皮肤反应,只是反应程度的大小和轻重不同而已。随着临床应用实践的积累,对很多中药注射液看法会不断改变,逐渐发现其过敏反应的发生[5,9]。
5.3 肝毒性 葛根素、复方丹参、灯盏细辛、β-七叶皂苷、菌栀黄、生脉、苦参、康莱特和藻酸双酯、四季青等中药注射液有肝毒性反应[5,9,13,16]。
5.4 消化系统反应 穿琥宁、鱼醒草、黄芪、复方丹参、参麦、β-七叶皂苷、茵栀黄、生脉、剌五加、川芎嗪、苦参、醒脑静,消特灵、猪苓多糖、藻酸双酯钠等中药注射液能发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5,9]。
5.5 肾损害 中药的肾损害是一个突出问题,应该十分注意。葛根素、血塞通、血栓通、双黄连、板蓝根、柴胡、黄芪、清开灵、复方丹参、脉络宁、β-七叶皂苷、红花等中药注射可产生肾损害[5,9,11,17]。
5.6 神经系统反应 能产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有穿琥宁、鱼醒草、双黄连、柴胡、热可平、清开灵、参麦、舒血宁、苦参、醒脑静、康莱特、参芪、猪苓多糖、藻酸双酯等中药注射液[9,10,13,14,18]。
5.7 血液系统损害 穿琥宁、葛根素、血栓通、双黄连、柴胡、黄芪、清开灵、肪络宁、舒血宁、猪苓多糖、藻酸双酯钠、华蟾素等中药注射液可产生血液系统的反应和损害[9,11,15]。
5.8 循环系统毒副反应 血塞通、穿琥宁、血栓通、清开灵、复方丹参、参麦、脉络宁、灯盏细辛、β-七叶皂素、舒血宁、茵栀黄、生脉、剌五加、川芎嗪、醒脑静 、康莱特、藻酸双酯钠等中药注射液能产生循环系统毒副反应[5,9]。
5.9 呼吸系统毒副反应 可产生呼吸系统毒副反应的有鱼醒草、穿琥宁、双黄连、柴胡、热可平、参麦、脑络宁、β-七叶皂苷、茵栀黄、剌五加、莪术油、参芪扶正、艾迪、红花等中药注射液[5,9,11]。
5.10 其他 生脉、参麦、复方丹参、清开灵、黄芪、鱼醒草、穿琥宁、剌五加、苦参、消特灵、康莱特、猪苓多糖、藻酸双酯钠、华蟾素等中药注射液可产生腰疼痛、肌肉痛、注部位疼痛、眼部充血和发痒等不良反应[5,9,11,12]。
6 预防
由于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多系统,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其中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临床应用中应加以注意。
6.1 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首先应注意用药个体化,要充分注意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及营养状态。对产妇、孕妇、老年人以及有肝肾功能减退、特异体质的患者,用药量要严格掌握。
6.2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药瓶是否泄漏,药液是否有异常,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过期者不使用。
6.3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用法与用量使用,不得擅自更改用法与用量。
6.4 掌握配伍禁忌情况,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尤其不要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等具有完全抗原的大分子物质合用。
6.5 成人的静脉滴注速度以每分钟不超过60滴为宜,心脏病患者以每分钟不超过30滴为宜,儿童患者宜按年龄及机体情况而定。
6.6 应密切观察患者给药中前30 min的临床反应,尤其注意5 min内发生的严重过敏反应,做好救助准备。
6.7 中药注射液引起肾衰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早期症状不突出,易误诊,易转变成慢性肾炎,治疗极为困难往往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应十分注意。
6.8 因为当前中药注射液说明书对于不良反应的叙述,受研究条件和临床观时间的限制,一般都不太详尽,上市后的临床证明,许多已发生的不良反应,都未记载,不要轻信因说明书叙述的不良反应少而放松警惕[5,7,9]。
[1] 梁英勇,李雅芳.中药不良反应及其主要原因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8,7(5):24-25.
[2] 赵俊东.中药不良反应因素及中西配伍禁忌分析.光明中医,1998,13(4):5-6.
[3] 周燕文,刘滔滔,吴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1):49-51.
[4] 陈新谦,等主编.新篇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26.
[5] 雷招宝主编.药物不良反应知识问答.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24-358.
[6] 王士凡,等.药物不良反应.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25.
[7] 丁涛,等.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7-56.
[8] 孙定人,等主编.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9.
[9] 俞尚德,等编著.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第2版,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273-300.
[10] 黄月容.应用茵栀黄注射液出现过敏和精神症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5,4(1):49-50.
[11] 梁树炎.双黄连粉针所致不良反应分析.江苏中医,1998,19(3):3.
[12] 陆生勤.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致剧烈头痛.浙江中医杂志,1991,(6):275.
[13] 彭正发,王秀华.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问题的回顾.首都医药,1999,6(8):37-38.
[14] 塔娜,孟桂贞.双黄连粉针剂致头晕2例.新药与临床,1994,13(1):59.
[15] 张铁,等.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药学通报,1985,20(5):261-265.
[16] 浓德络.四季青静脉滴注引起黄疸的观察.药学通报,1981,16(2):22-23.
[17] 张翠莲,等.复方丹参注射液质量观察.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56-58.
[18] 匡培根.药物引起的神经精神不良反应.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