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致病特点分析
2013-01-22李迎霞关东升
李迎霞,关东升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情志致病是中医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病因学思想,也是中医学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证据之一。中医学的情志指七情五志,赅以喜、怒、忧、思、悲、恐、惊,可以兼括现代心理学的情感、情绪、心境,以及部分认知活动等几个方面。情志在先秦两汉时期都已有涉及,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谈情性、少涉志的状况。《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并将其与五脏进行关联,作为致病因素来看待,形成了《内经》内因致病因素之一,直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情志内因说,这样一条演变脉络。本文从探讨情志成为中医学病因的理论依据,作为病因致病的形式特点,以及其传变与预后,以期对现代研究中防治与治疗情志—心理应激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有所裨益。
1 情志的病因学理论
《内经》从医学角度系统观察了情志作为病理性因素,在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到的作用,其中情志病因学的地位尤为突出。《内经》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若内伤于忧怒,……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这4条经文合参,充分说明《内经》时代已将病因以阴阳和外感、内伤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情志作为阴性内伤病因的属性,直中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这种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2 情志发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七情会转变为致病因素。《素问·疏五过论》认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以及《灵枢·本脏篇》云:“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之恐,然犹不免于病……”概括而言,情志致病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方面是情志不节,其中情志不节在《内经》中多次提到,比如“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这里的“不节”指没有节制,不当发而发。其中又包含4种情况:①暴发。如《素问·通评虚实》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②太过。如大怒、盛怒、大惊、悲哀太甚等,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③不解。《灵枢·本神》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其中的不解、不止,体现了情志持续不解的致病特点。④反复刺激。如:“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的论述。第2个方面与个体的体质、调节耐受能力有关。而个体的体质、调节耐受能力包涵有脏腑、精气血阴阳的盛衰及人格特点。这个方面会造成机体对情志刺激的耐受性及倾向性差异,决定着情志病变是否发生,以及病变的具体脏器和类型,反映了中医学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因决定外因的主导思想。
3 情志致病的传变特点
《内经》认为疾病的传变是有规律的,如外感病多循由表入里的规律,而五脏病多各传其所胜,但情志病因致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传化没有次第。论述最为清楚的见于《素问·玉机真藏论》“……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传,乘之名也。”由此看出:情志致病直接伤脏,而且传变比较复杂,不能完全概论,需要医生临证体会。
4 情志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素问》论述了情志因素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足见病人的心态与情绪对针刺疗效和转归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灵枢·厥病篇》曰:“风痹淫汗,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烁,烦心头痛,时呕时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当形体病变较重,“病不可已”时,若出现悲恐等情绪表现,会影响到预后,“不出三年死也”。这些论述对于临床中指导患者如何从情志心绪角度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临床疗效不可忽视的环节。
5 小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负荷加重,心身处于高应激状态,情志—心理应激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重视情志—心理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关注心理、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从人的精神性因素和器质性因素两方面的联系中把握病因,成为病因学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的基本情感构成和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情志因素刺激作用的反应并没有改变。中医学在大量观察实践验证基础上总结出的有关情志病因病机理论与临床应用经验,对现代依然具有理论指导和应用意义。所以系统研究中医学情志病因致病的各种情况,如单一情志病因、复合情志病因、内伤复合病因、情志六淫合邪等特点,依照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防治情志疾病确立临床治则、选择治疗手段,对情志—心理应激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