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相关中医学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的评价和探讨*

2013-01-22徐立然郑志攀孟鹏飞马秀霞唐引引宋夕元贺小举惠高萌

中医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疫毒病位元气

李 正,徐立然,郑志攀,孟鹏飞,马秀霞,唐引引,宋夕元,贺小举,惠高萌,黄 冠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艾滋病自出现以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传统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独特的优势。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缠绵难愈。现将目前较为常见的艾滋病中医学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归纳总结,探讨如下。

1 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的认识

1.1 外 因

杨凤珍等[1]认为:“疫毒”侵入人体,侵袭少阳,伏于膜原,流溢三焦,出现HIV急性感染期的临床症状。而后“疫毒”长期潜伏于三焦膜原,进入长达10年余的无症状期。在此期间,HIV持续侵蚀损伤三焦元气,导致五脏气血阴阳损伤。随着元气的损伤日益加重,常在外感、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诱发下,“疫毒”萌动而进入AIDS期。在此期间,各种症状相继出现,湿毒弥漫三焦上下内外,疫毒滞留不去,耗伤命元诸脏精气而导致阴阳离绝。黄世敬[2]认为:艾滋病是由“毒邪”引起的,包括外来之毒,即外来的疫疠之邪以及过盛的六淫邪气;还有内生之毒,即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常而形成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1.2 内 因

徐志明等[3]根据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失调和房劳过度是导致艾滋病发生和发展的内因。吴伯平等[4]认为:房事过度、不正常性生活(同性恋、狎妓)与人事之所能摇动其精(吸毒),皆能耗伤肾精,造成肾不藏精的正虚状态。而病毒乘虚而入,伏于血络,内舍于营为根本病因。尤松鑫[5]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交合不洁或乖逆、触染淫秽疫毒而致。除有毒精液外,也可通过唾液、汗液、泪液、尿液等体液传播。接受含毒血制品也可致病,母体之毒邪也可通过胞宫传及婴儿。人体感受毒邪之后,其发病与否取决于正气强弱。正气强者可不发病,或仅呈带毒状态;正气虚者则毒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

1.3 内外合因

苏诚炼[6]认为:本病外因是感染温邪淫毒HIV,内因是长期性生活紊乱,正气受损,气血亏虚。内外因互为因果,日久严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造成恶性循环。保金生[7]认为:本病有内外两因,外因为感染HIV病毒,共用注射器、经血液传播,或同性恋、多个性伴侣不洁性行为(不用安全套)相互感染后,孕后母血不洁又垂直传播婴儿造成恶性循环,中医学则可归纳为温邪淫毒;内因是正气内伤,气血亏损,正虚邪实,内外分争,损伤机体,既中医学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4 病因讨论

“疫毒”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常经口鼻侵入而发病,由外入内,属于外感病因。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泛指一切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的致病因素,具有起病急骤、病势危重和善变等特征,包括外感毒邪和内生毒邪。外感毒邪(例如疫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内生毒邪常以七情内伤、劳逸失度或者饮食不节为诱因,病理产物蕴结于体内所致,一般无传染性。从病邪的本质属性来讲,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虽与传统“疫毒”和“毒邪”颇为相似,但在病因性质以及发病途径等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其特殊性,我们将其称为艾滋病“疫毒”。而七情内伤、房劳过度只是加重艾滋病病情的重要因素,并非导致艾滋病发生的直接原因。瘀血、痰饮等是在气虚状态下,由于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而出现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可以影响病情变化,而非艾滋病本身所特有。

2 中医学对艾滋病病机的认识

2.1 正气虚弱

王小平等[8]认为:艾滋病疫毒自外而入,潜伏膜原,每因正气虚弱而发病。因为“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府,即三焦之门户”,所以,疫毒由膜原侵及三焦,损伤脏腑气阴,致使气机失调,气化失常,津血失布。

2.2 元气亏虚

郭敬志等[9]认为:“元气亏虚”贯穿于艾滋病感染和发病的全过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无论任何病邪的入侵,气虚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HIV也不例外。机体即使没有气虚的表现,也有气虚的趋势。当机体感染HIV后,作为温邪耗伤人体元气,通过“壮火食气”使人体处于气虚状态。HIV侵犯人体可以造成宿主细胞的破坏而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该损伤可以归属于中医学的元气损伤。同时,艾滋病病程长也可导致“久病伤气”。

2.3 脏腑虚损

徐志明等[3]认为: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累及肺、脾、肾3脏,但其发生发展又以肾阴、肾阳的虚损为主要原因。《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见肾精密藏是防止温热病的关键。人体精气虚损时最易感邪。艾滋病病毒大多通过密切接触精液、血液、唾液、汗液、泪液、尿液及乳汁等体液传播,其发病多因恣情纵欲,或不正常交媾,耗伤肾中真阴真阳,造成肾不藏精的正虚状态。于是,病毒疫邪循体液乘虚而入,或交媾之时,“疫邪”乘人体一时之虚而入。中医学把免疫功能概括在元气之中,“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治疗应以补益肾之阴阳虚损为主。

2.4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贯穿于整个艾滋病病程,“久病入络,久病致瘀”。孙利民、危剑安等[10]通过在非洲坦桑尼亚等地区10余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多数患者始终有肢体疼痛麻木、乏力、倦怠、纳差、头痛、胸痛、腹痛、消瘦、皮肤瘙痒,舌质淡有瘀斑或青,脉细涩或弦涩等气虚血瘀症候。且据此认为:虽然疾病发展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气虚血瘀是贯穿此病发展过程的主要病理变化。

2.5 邪盛正虚

袁长津[11]认为:疫毒潜伏于内而不断繁殖,则暗损营血,渐耗正气,逐渐酿成邪盛正虚之败势,以至于邪毒壅盛,内犯脏腑,外侵肌肤,酿灼津血而为痰瘀,壅涩经络而成肿核。正气衰微,则内外诸邪更得以重创感染之机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日久终成邪毒泛滥,五脏虚损,气血津液耗尽,阴阳离决而亡。因此说,该病病机之关键是邪盛而正虚。

2.6 本虚标实

王红全等[12]认为:从艾滋病的发病及致病特点来看,它的基本病机是初起本不甚虚而标实,直至邪恋日久正虚渐成,而导致本虚标实。故病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初期,尚可支撑迁延,久则正气日耗邪气渐盛,病情频频发作,此时加之外邪,病情往往恶化而导致阴阳离绝,患者死亡。

2.7 病机讨论

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艾滋病的基本病机,总的来说为虚实错杂,以虚为主。但笔者认为气虚这一基本病机贯穿艾滋病的始末,艾滋病“疫毒”侵袭人体,潜伏于内,逐渐消耗人体一身之气而致气虚,气虚是人体之气不足而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与气虚相关的症状。气虚则机体易感六淫等外邪而继发他病,表现出类似于六淫致病的临床特点。此外人体血与津液的生成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虚则出现血虚、血瘀、痰饮、水湿等病理变化,后者也会影响气机的正常功能从而加重患者病情。

3 中医学对艾滋病病性的认识

3.1 湿 热

关于本病疫毒的性质,何颖[13]认为艾滋病病因当属“湿热疫疠”之气入侵寄留于三焦。艾滋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等特点符合湿邪致病的特点。且湿为阴邪,阻遏阳气,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HIV感染者还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以及肿瘤等表现。由于热炼液为痰,阻滞经络而形成淋巴结肿大,火热灼伤经脉而导致气血不行,瘀血、痰饮积于体内而形成肿瘤,符合热邪的特点。因此,病邪特点为湿热。

3.2 虚 劳

杨小平等[14]认为: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可有外感症状或无症状;潜伏期呈机体抵抗力逐渐下降的趋势,多无明显的不适;到了发病期,正气渐衰,邪气渐盛,脏腑气血功能减损,多表现出“虚劳”征象,与传统的传染病、流行病不尽相同。

3.3 伏 邪

艾军等[15]提出,艾滋病属于“伏疫”致病。不同于一般温邪之“上受”,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方式传播,并且传染性强,具有发病难以控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根据其流行病学、病程和发病等特征,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疫气侵犯人体后往往不立即发病,而要经历急性感染期和潜伏期。故综合2者的特点,艾滋病的致病因素为伏疫。

3.4 病性讨论

虽然艾滋病在发病过程中可兼夹六淫等致病邪气而侵入,表现出类似于湿热等六淫病邪的性质,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并无规律性,故不能简单的把它归为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淫之性。艾滋病患者在后期多表现类似于虚劳的症状,但在其发病初期主要以邪盛为主,故虚劳这一病理性质并不能概括整个艾滋病病程。伏邪乃感邪不随即发病,伏藏于体内的病邪,常因“新感”而引动,与艾滋病伏而后发的发病特点相吻合,但不同之处在于伏邪发病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而艾滋病并非如此。艾滋病“疫毒”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毒邪,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病理性质,只是一种伤人正气的致病邪气。

4 中医学对艾滋病病位的认识

4.1 邪伏膜原

彭勃[16]认为:艾毒自破损的皮腠入络或直入血络,伏于膜原,沿上、中、下焦渐进性发展,进而弥漫三焦,布散全身,直接损伤并渐进性地消耗人体元气,最终导致多脏腑之气亏损,从而气化失常,继发痰饮、瘀血、毒聚等实邪,虚实交错,互为因果,终致变证丛生,进而累及命元诸脏,阴阳离决而亡。

4.2 邪伏营血

李佃贵[17]认为:浊毒之邪经损伤的皮腠络脉入血后,即内伏于营血,如《金匮要略·脏腑先后病脉证》曰:“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与一般温病不同,非口鼻而入,没有卫气营血之传变规律,而是随营血循行,伺机损害脏腑组织。

4.3 邪伏三焦

蒋心悦[18]认为:本病疫邪属湿热之邪,寄留在人体的三焦,既能达表,又能入里,阻遏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影响三焦气化,使脏腑经络失于营养、温煦和激发,生理功能紊乱,阴阳失衡,正气虚弱,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变症蜂起。

4.4 胃、肠

中医学的肠与脾胃功能密不可分,肠道受病必然累及脾胃。而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因此可能会迅速损及五脏。HIV疫毒一旦被感染即可由腑逐渐或迅速入脏,在此期间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也可以不出现胃肠道症状。随着五脏元气逐渐亏损,疫毒邪气内乘,日久未愈或致正气虚极,终致全身衰竭而死。在此过程中,肠道是体内AIDS疫毒邪气为害之要所,且贯穿始终,因此认为肠道是AIDS 的主要病位[19]。

4.5 肝、脾、肾

方路等[20]认为:艾滋病系湿热疫毒之邪为患,疫毒为直接致病因素,毒邪性质以湿为主,湿毒是其发生发展及独特演变规律的病理基础,毒邪直伤元气为其主要病机特点,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候。病位涉及心、肝、脾、肺、肾,以肝、脾、肾3脏为主。

4.6 病位探讨

由于艾滋病具有伏而后发的致病特点,类似于传统中医学之“伏气温病”,故上述学者认为膜原、营血、三焦等为艾滋病“疫毒”在发病之前病毒潜伏和流通的部位。但在发病过程中,其病邪由浅入深,病位由外而内,逐渐转移至五脏六腑,故将病邪伏藏之处作为艾滋病的病位难免有些牵强。元气根于肾中,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焦布散于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腠理,循环往返,激发并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艾滋病“疫毒”侵入,首先损伤人体元气,致先天元气受损,而元气自身无力修复,只能靠后天脾脏的运化输布来补充,在后天滋养先天的同时,后天脾脏也受到损伤。艾滋病“疫毒”侵袭人体,损伤元气,而后导致脾脏运化功能失常,气血化生乏源,一方面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输布,渐致他脏受损;另一方面,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脾运不健,则湿邪内生,继发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进一步加重病情。此外,先天元气损伤则肺气亦虚,后天脾脏受损则肺气无以化生;肺为华盖,肺叶娇嫩,肺气虚则不耐六淫等外邪侵袭,从而继发他病。又因气虚这一基本病机贯穿艾滋病的始终,而肺、脾、肾三脏与气的生成和运行输布有着直接联系,故说艾滋病的病位在肺、脾、肾,其中又以脾脏为中心。

5 小结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艾滋病“疫毒”是一种伤人正气的毒邪,气虚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肺、脾、肾,以脾为中心。艾滋病是20世纪80年代新生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其病情复杂多变,病势缠绵难愈,以上诸位学者虽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病理性质和发病部位,提出了自己在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但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该状况势必会影响艾滋病相关的中医学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规范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有效方药难以推广、中医临床疗效难以被广泛承认。故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应尽快统一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于临床,使艾滋病症候研究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1]杨凤珍,王健,烟建华.《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HIV/AIDS中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基础医学杂志,2003,9(8):4 -5.

[2]黄世敬.论“毒”与艾滋病的发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7):46 -47.

[3]徐志明,李铭,和丽生.对艾滋病的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2):12-14.

[4]吴伯平,陆寿康.中医中药治疗爱滋病的探索性意见[J].北京中医,1986,5(1):16 -18.

[5]尤松鑫.艾滋病中医证治概述[J].江苏中医,1999,20(3):3-5.

[6]苏诚炼.临床诊治艾滋病的初步体会[J].中医杂志,1990,31(2):26 -27.

[7]保金生.浅谈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C]//《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155-156.

[8]王小平,刘颖,张永祥,等.艾乃吉I号抗艾滋病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74 -476.

[9]郭敬志,周立华.元气亏虚是艾滋病发病的关键因素[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216-217.

[10]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0-101.

[11]袁长津,艾滋病的中医临床证治研究概要[J].中医药导报,2006,12(11):8-10.

[12]王红全,路聚更,李保印.艾滋病的病因病机、症候分布及演变规律初探[C]//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海口: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4.

[13]何颖.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11.

[14]杨小平,周立华.试述艾滋病的中医病理基础[J].中医研究,2007,20(4):7 -8.

[15]艾军,戴铭.从伏疫学说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新中医,2009,41(1):3 -4.

[16]彭勃,李华伟,谢世平,等.论艾毒伤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7 -20.

[17]李佃贵,毛宇湘,杨倩.艾滋病从浊毒论治[C]//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海口:中华中医药协会,2009:7-10.

[18]蒋心悦.浅析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6):4l.

[19]何金洋,符林春,周红燕.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5):495 -496.

[20]方路,段呈玉,杨玉琪,等.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0):1 -3.

猜你喜欢

疫毒病位元气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惊闻疫毒(新韵)
从“寒湿疫毒”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两手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