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阶段性的心理护理
2013-01-22赵立新杨丽英戴月婷
赵立新 杨丽英 戴月婷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根据部位可分为前壁、下壁、后壁等心肌梗死。其特点是发病急、恶化快、病情重,50%以上的患者以胸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时间持续长,达数小时甚至1~2 d,性质较剧烈,可发生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脏破裂等。使用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因不明显,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压榨性疼痛或者濒死感。
1 分期健康教育指导
1.1 入院第一天开始行第一阶段(急性期教育)每日下午1次,每次10~30 min 内容是:有关本病方面的知识,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了解相关的检查、用药治疗、化验结果,进行健康教育的第一阶段。
1.2 第二阶段(亚急性期教育) 每天下午1次,每次10~30 min 内容是:入院第7天开始,注意休息活动,在床上做肢体活动,饮食方面注意宜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开始进流质食物,待症状减轻后改为半流质富含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的粗纤维食物,进食时避免过饱,过快,少量多餐,以免使心脏负担加重。
心理指导:此期为心梗后第一周,易并发各种危险性,常常出现恐惧、紧张、烦躁不安,这时除了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宣教内容重点是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治疗及护理的目的,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控制病情。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详细介绍目的及注意事项,讲述时可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及对家属做好宣传教育,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以免发生意外,并保持病室安静,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第三阶段 (恢复期指导):由主管护士指导的健康教育每日下午1次,每次10~30 min,以上两个阶段教育内容为有关本病方面的知识,本阶段教育内容为饮食知识和活动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2 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2.1 首先,要让患者知道心肌梗死与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有关,还与一些易患因素有关,如吸烟,肥胖等,其次要介绍心肌梗死的常规疗法,溶栓疗法,介入疗区,治疗进展,怎样预防复发以及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类药物的作用,用药,注意事项等,以满足患者促进健康的需要。
2.2 康复治疗,出院前谨慎地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核素或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测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形,有助于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和安排康复治疗,后者由专门医师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和体力情况安排合适的运动,(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的恢复。
2.3 日常生活,应对心肌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危险性,发病机制危险性,认识自我,量力而行,积极参加合适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养鸟,垂钓,听音乐等,只要出现疲劳感应该终止活动,立即停止休息,过度劳累使受到身心伤害,有异常情况随时与医院联系诊治,使患者感到温暖,心情舒畅的回家休养。
3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3.1 围绕加强患者自护能力和防病保健为主题,指导患者进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含纤维丰富的食物,不进食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油炸食品,不吃或少吃咸菜酱菜等,过咸食物,戒烟戒酒。
3.2 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防便秘,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定期检查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测血压变化,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3.3 康复期可适当增加活动量,减轻心脏负荷,护士要主动给患者将一些有关防病治疗的常识及心理卫生知识,使之能正确认识对待疾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消除恐惧心理和消极情绪,加强自我保健。
4 讨论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 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针对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步,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渐下降,通过给患者系统的护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而且还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