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蟾素联合放疗治疗老年食管癌临床疗效观察
2013-01-22田素萍史曙霞杨保卫
田素萍 史曙霞 杨保卫
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肿瘤,在我国太行山南侧地区发病率高达100/10万[1]。我院地处河南太行山区高发区,食管癌相当常见。对于老年中晚期食管癌及已有肿瘤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胸背疼及吞咽疼痛患者,手术的机率极小,且患者不能耐受同步放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济源市肿瘤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本类患者20余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三维适形放疗同时应用华蟾素注射液,另一组单纯适形放疗,临床观察近期疼痛缓解疗效、放射损伤及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经胃镜或X线诊断为食管癌的老年患者,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肿瘤侵润引起的胸背疼或者吞咽疼痛的病例22例。男12例 ,女10例,年龄72~89岁。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0例为应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另一组12例为单纯适形放疗。放疗前均常规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等。预计生存期>六个月,KPS评分>70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放疗技术相同,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GTV为食管原发灶,CTV包括GTV和淋巴引流区,在GTV基础上左右前后外放0.8 cm,上下外放3~5 cm。PTV在CTV的基础上外放0.5 cm,95%的PTV dt : 2GY/次 5次/周 DT:60 GY/30 f 。一组三维适形放疗同时应用5%葡萄糖500 ml加华蟾素注射液20 ml ivgtt 。另一组仅给予单纯三维适形放疗。两组均给予支持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每周查血常规及临床观察疼痛缓解情况、患者的毒副反应、放射损伤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RICIST标准评定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以CR+PR计算有效率。毒副反应按近期放射损伤分级标准[2],及药物毒副反应评定。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入组的2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实验组疼痛缓解CR7例 , PR2例 ,SD1例 ,PD0例, 有效率为90%。对照组CR6例 , PR4例 ,SD1例,有效率为8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毒副反应 毒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胃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静脉炎。放射性食管炎实验组4例,对照组8例,发生率分别为40%、66.7%。放射性肺炎实验组1例,对照组4例,发生率分别为10%、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静脉用药时,有4例出现局部血管刺激感,滴速减慢后减轻,无静脉炎形成;有1例出现发冷,静脉应用5 mg地塞米松后缓解。10例应用华蟾素者均无较大不适,能耐性。
3 讨论
临床确诊为老年食管癌的患者,因年龄、体质、老年病等因素均不能耐受手术,且食管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周围结缔组织连接,食管癌侵入外膜时,可侵及临近器官占32%~36%[1]。许多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就诊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背疼痛及吞咽疼痛等。食管癌90%为淋状细胞癌,其对放射线比较敏感,约80%患者需要放疗以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期[3]。国外多项研究表明:同步放化疗已经成为中晚期食管癌首选方案。目前我国同步放化疗多采用5-FU 、DDP方案辅助放疗,但5-FU、DDP的胃肠道反应较重。老年患者因合并其他老年疾病及体质因素,多不能耐受同步放化疗。
华蟾素注射液是中华大蟾蜍皮提取加工的水溶性制剂,研究表明其对三种消化系统肿瘤 均有杀伤作用:机制为直接杀伤肿瘤细胞DNA导致肿瘤系统坏死,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且华蟾素注射液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一方面可减轻肿瘤外侵引起的疼痛,另一方面对白细胞减少有防治作用,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从而减轻放疗辐射及其他毒副作用等。因其水溶性针剂粘性较大,部分患者有静滴时局部血管刺激感及发冷发热现象,经处理后,患者均能耐受,无较大的不适。联合应用华蟾素注射液降低了患者的放疗毒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0%、10%,对照组为66.7%、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华蟾素注射液对肿瘤外侵引起的疼痛缓解有协助作用,实验组为90%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本作者认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华蟾素对治疗老年食管癌伴疼痛的患者可降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协同放疗可加快缓解肿瘤外侵引起的疼痛等疗效,且患者的耐受性好,无较大特殊不适,值得进一步研究。
[1] 殷蔚伯,余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546.
[2] 殷蔚伯,李晔雄,王化 ,等.肿瘤放射治疗手册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318-323.
[3] 于金明 ,殷蔚伯,李宝生,等.肿瘤精确放疗治疗学 .济南:山东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