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1-22王福辉
王福辉
现在流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就是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预后差且患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统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利用利尿剂和洋地黄强心苷类药。近一年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吉林省人民医院开始使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深入分析和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病理使其治疗措施也不断改进。120例临床资料的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12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成各 60例,采用缬沙坦治疗的试验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3例,高血压患者 45 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12 例 ,平均年龄为 39.7 岁 ,年龄 14~76 岁 ,男 32例,女 28 例。对照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5 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13 例,高血压患者 42例,平均年龄为 37.6 岁,年龄15~75 岁,其中女 22 例,男 38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本组 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时,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缬沙坦1 次 /d,80 mg/d给试验组60例患者, 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7 d 后将药量调整为1 次 /d,40~160 mg。如果患者不禁忌,可以继续服药。以钙通道拮抗药、硝酸酯类为主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选用依那普利 10 mg,2 次 /d,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 )25 mg,1~3 次 /d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如心得安、环戊甲噻嗪、氢氯噻嗪、利血平等,使血压接近正常或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食物以低动物脂肪、低盐为宜,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1]。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产生心绞痛、心衰病及脑卒中的例数,但要两组患者血压都降在140/90 mm Hg的情况下。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处理统计软件采用 SPSS 10.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过治疗本次研究的12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发病率仅为 9.84%,加用缬沙坦治疗后出现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发病率远小于对照组。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中对照组60例,合计占43.33%的26例患者,包括心衰患者5例占8.33%,心绞痛患者13例21.67%,脑卒中患者8例占13.33%;实验组60例,合计占10.00%的6例患者,心衰患者1例占1.67%,心绞痛患者3例5.00%,脑卒中患者2例占3.33%。
3 讨论
亚太群组协作研究组织针对逾 50 万亚洲人口进行了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在亚洲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正在大规模流行,对其他亚洲国家及我国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亚洲患者人群比西方年轻很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预计到 2020 年将增加到50%左右,但是统计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占疾病死亡数的 33%,有1700 万例,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也日益增多。现在摆在每一位心内科医生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及防止其发展发生。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来治疗肝硬化患者,缬沙坦增高的AngII和在AT1受体水平阻断的RAS可能协同血管舒张,作用于AT2受体,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二代受体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类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具有易急发、难根治、再次入院率高、易反复、治疗周期长、病程长等特点,因此应该使未患病的人群及早预防,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并且要规范诊疗,严格控制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的病情进展。缬沙坦对防止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延缓病情进展以及减轻症状等均有作用。缬沙坦能够阻断 Ang Ⅱ与 AT1受体的结合,选择性地作用于 AT1 受体亚型,其特异性受体大于 AT2 受体作用的20000 倍,从而抑制醛固酮的释放和血管收缩,产生降压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口服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ARB 类药物。本组研究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缬沙坦配合治疗的60 例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本组 120例心血管患者都通过常规基础治疗时,病情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口服缬沙坦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衰、心绞痛、脑卒中总发病率仅为 10.00%,而试验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总发病率为 43.33%。研究表明突然终止服用缬沙坦治疗,不会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尿酸水平、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也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和高血压反弹。
[1] 茹鲜古丽·托呼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3(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