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2013-01-22张广花刘文晔
张广花 刘文晔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通常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等原因,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如护理不当极易引起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影响预后的生活质量,甚至有生命危险[1]。河南焦作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16例,女20例,年龄19~62岁,均经脑CT确诊。平均住院35 d,3例患者在发病5~12 d出现再次出血,1例死亡,余35例治愈出院,8例伴有偏瘫,经康复治疗后能生活自理。
1.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2 护理方法
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法避免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诱因,防止出现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2.1 疾病护理
2.1.1 病情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一般发病急、病情变化快 ,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变化及头痛状况,如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血压升高、疼痛加剧等症状,则预示出现了再次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要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1.2 绝对卧床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发病48h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稳、缓慢,避免震荡头部。床头抬高15~30°,保持病房安静,减少探视以防患者情绪激动。协助患者养成卧床的习惯,吃喝拉撒都应在床上进行。卧床时间达4周后,指导患者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再逐渐起床,千万不可急躁,避免头部活动度过大引起并发症而延长病程[2]。
2.1.3 用药观察 在入院早期正确及时的用药对防止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非常重要,要重点观察脱颅压药物应用是否准确及时,镇静止咳药物是否有效,使用尼莫地平药物时要严格控制液体滴速。
2.1.4 脑保护 给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同时给予头部降温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如有出血量大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用冰毯控制体温在38℃以下。
2.2 生活护理
2.2.1 饮食指导 患者在患病早期应食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平时多饮水,每餐少食为宜,不可过饱;疾病恢复期给予普食,营养要全面,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
2.2.2 排便指导 便秘易引起再次出血,由于卧床的原因患者极易便秘,因此要指导患者正确排便,不应用力,以免造成再次出血[3]。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阐明便秘对此病的危险性,坚决不可忽视便秘的危害,指导患者养成好的排便习惯要从调节饮食开始,早期便秘者可使用缓泻药,同时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必要时给予低压灌肠。
2.2.3 习惯指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常容易复发,因此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指导患者不但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还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吸烟容易引起咳嗽,喝酒容易兴奋,这些都是颅内压升高的因素,所以生活中一定要禁忌。
3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患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担心自己会留下残疾,影响以后的生活,表现在治疗中闹情绪,不配合治疗,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患者交流,适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帮助其了解此病的发病过程,告诉患者稳定乐观的情绪对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比较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再出血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达60%~100%,尤其在治疗期间,任何能导致血压和颅内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再次出血,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科学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发生率,对预后的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都非常重要。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49-650.
[2] 孙红卫,李祥爱.中老年脑出血患者53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58-59.
[3] 黄友岐.神经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