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环氧化酶2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2013-01-22宋红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6期
关键词:皮化生浅表性内瘤

宋红勇

文献报道[1],胃癌的发生通常经历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多阶段过程。幽门螺杆菌被认为在是胃癌发生的触发因素。环氧化酶2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资料显示,环氧化酶2在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等疾病中呈现过表达[2]。通过研究胃黏膜病变的不同时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程度和相关性,探寻胃癌的早期诊断的指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胃癌、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各35例。所有诊断均经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明确。其中男74例,女66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3.4±12.1)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使用快速尿素酶法和Giemsa染色法,同时表现为阳性的患者计入阳性率中;环氧化酶2的检测使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标本经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约4μm,然后采用S-P法染色,DAB溶液显色、再进行脱水透明和中性树胶封片。用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10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少于5%为阴性,多于或等于5%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顾问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有关数据,使用百分数来表达阳性率,χ2检验来进行组间率的比较,判断具有统计学差异为P<0.05。

2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环氧化酶2的阳性率分别为8.57%、62.9%、77.1%、82.9%、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且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别为 37.14%、57.14%、71.42%、68.58%、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环氧化酶2阳性率为47.14%,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环氧化酶2阳性率为24.29%,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胃癌的发生经历了多阶段、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的发生过程起到关键的作用。研究表明[3],环氧化酶2在肿瘤的发生中,通过加速合成前列腺素E2,诱导细胞增殖并且通过bc1-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而促进肿瘤发生;也可促进肿瘤相关血管增生促进侵袭或转移;甚至通过延长细胞G1周期,细胞不断增殖发生突变。本组研究中,环氧化酶2在胃癌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阳性表达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显著的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时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环氧化酶2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与刘霖[4]进行的研究结果相同,表明环氧化酶2在胃癌的早期阶段即发挥作用,是促进癌前病变向癌症发展的促进因子,并且与幽门螺杆菌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综上所述,环氧化酶2的表达受到幽门螺杆菌阳性表达的影响,环氧化酶2在癌前病变到胃癌的发展过程呈现过表达的强度不断增高,有助于早期的诊断胃癌。

[1] 霍晓辉,朱振龙,储建坤,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胃内分布的特点.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0):1992-1994.

[2] 李红菊,汤浩,姜敏,等.环氧化酶-2在胃癌和胃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1):857-859.

[3] 姚健凤,陈维雄,殷于磊.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环氧合酶-2、p1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胃肠病学,2009,14(1):31-34.

[4] 刘霖.胃癌前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OX-2表达相关性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3-1465.

猜你喜欢

皮化生浅表性内瘤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祛湿解毒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对宫颈柱状上皮内瘤变合并高危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影响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智能分光电子染色内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食管浅表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肠上皮化生怎样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