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环扎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
2013-01-22王锋赵斌郭莹莹张铭明刘宗仁
王锋 赵斌 郭莹莹 张铭明 刘宗仁
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脱位(Bennett骨折)手术方法较多,目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现回顾分析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2009~2013年收治的16例Bennett骨折,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16~46岁,平均33岁。左侧4例,右侧9例;受伤至来院治疗时间1~9 d,平均6 d。受伤原因:斗殴伤7例,交通伤5例,跌伤4例。
1.2 治疗方法 于第1掌骨桡侧正中向近端掌侧做“L”形切口,切口近端在腕横纹处转向掌侧,远端至第1掌骨中段。骨膜下剥离大鱼际肌,显露第一腕掌关节及骨折端,维持拇指外展对掌位牵引旋转复位,依骨块大小选用直径0.5~0.8 mm克氏针在尺侧骨块和掌骨基底部的合适部位分别钻1个孔,用带针的肌腱缝线(爱惜邦,美国)将骨折环扎、打结。要求缝线穿过掌侧前斜韧带及第一掌骨间韧带附着处。然后用自径1.0 mm克氏针,穿过第一掌骨基底部固定于第二掌骨基底部;再用另一根克氏针穿过第一掌骨固定在大多角骨上。因为拇指外展对掌位时,其关节而移位到大多角骨后背侧,要求进针方向保持与掌骨纵轴呈30°左右夹角。克氏针尾端折弯后露于皮外。
术后掌侧石膏托固定拇指外展对掌位,指间关节不固定,麻醉消除后即开始行拇指伸屈活动。术后3~4周拆除石膏,开始掌指关节的活动。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行腕掌关节的活动。
1.3 评价方法 复位质量评估:术后摄X线片,用Kjaer Petersen[1]法评价,腕掌关节面台阶 <1 mm 为优,1~2 mm 为良,>2 mm为差。
拇指运动功能评估:用Cannon[2]法。优:拇指桡侧外展90°,掌侧外展40°,功能与健侧相同;良:拇指桡侧外展70°~89°,掌侧外展30°~39°,功能基本正常;可:拇指桡侧外展50°~69°,掌侧外展 20°~29°。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了拍片检查,出院后随访时间2个月~3年,平均8个月。Kjaer Petersen法评估:优8例、良6例、差2例,骨折复位优良率87.5%。Cannon法评估:优9例、良6例、可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93.7%。无发生感染病例。复位质量较差的病例为骨折粉碎,无较大骨块可固定,并且功能恢复较差者为粉碎性骨折。
3 讨论
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骨折常难达到解剖复位,固定不牢,失败率高。
Lutz等对切开复位及闭合穿针方法治疗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关节炎的发生率仅与复位程度有关,与方法选择无关。
单纯克氏针固定可使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增高。以螺钉固定可减少此并发症,但螺钉的直径如超过需固定骨块皮质宽度的1/3易致骨块爆裂。
螺钉内固定法虽是治疗Bennett骨折的较好方法,但要求尺侧骨块相对较大,如骨块太小则只可行克氏针固定,否则易致骨块爆裂。
国内研究证实,螺钉固定的缺点是螺纹太浅,特别对骨端的骨折很难牢固固定,需术后行外固定。同时切开复位存在出血、感染、肌腱粘连等风险。郭阳等[3]的研究支持:具体使用何种方法,既需结合骨折的情况及医师的专长。
2号爱惜邦最大张力245 N且不可吸收,能提供持久张力。在克氏针内固定时加用缝线环扎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单纯克氏针固定导致的断端间微动。此法对较粉碎的骨折也适用,当尺侧骨块较碎而无法完成钻孔时,环扎的缝线只需穿过周围的韧带组织拉紧打结即可。但对较粉碎性骨折,术后复位质量及功能恢复比有完整骨块者较差。
本方法不足之处:内固定的同时仍需石膏外固定。因病例有限,缺少对照组比较,且无法论证复位质量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1]Kjaer-Petersen K,Langhoff O,Andersen K.Bennett's fracture.J Hand Surg Br,1990,15(1):58-61.
[2]Cannon SR,Dowd GS,Williams DH,et al.A long-term study following Bennett's fracture.J Hand Surg Br,1986,11(3):426-431.
[3]郭阳,田光磊.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内固定后40例远期随访结果.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