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慢性乙型肝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3-01-22车丽萍
车丽萍
中青年慢性乙型肝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车丽萍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目前尚不能治愈,且具有传染性,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威胁健康,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2011—04-12本科对58例中青年慢性乙肝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58例患者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8~40岁,平均(30±8.9)岁;所有患者均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意识清醒,智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能配合完成量表检查。
1.2 心理干预
1.2.1 心理状态评估 入选患者均有2次以上的入院记录,护理人员可从中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态度、病情等。也可采取观察法和调查法了解患者个性特点,包括个人爱好、性格等;在了解病情过程中,通过询问、患者自诉、家属代诉等方法对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加以评价,了解患者目前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因人施护做好个体化护理。
1.2.2 心理疏导 中青年患者的社会压力大,更害怕被歧视,护理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患者职位高低,都应热情接待,可与患者用非语言方式沟通,如点头、微笑,给予患者亲切感和信任感,营造合作信任的氛围,以减轻患者压力。护理上做到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1]。实施聊天护理,每周2~3次。良好的心情对慢性肝炎患者病情的恢复非常重要。聊天护理可以拉近护患距离,通过聊天倾诉,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障碍,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调节、疏导。它能够控制情绪,消愁化郁,排忧解闷,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增强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2.3 认知干预 中青年慢性肝炎患者多急躁易怒,情绪常不稳定,平时主动与患者交流,真诚倾听患者的倾诉,介绍成功案例,通过引导、鼓励的方式帮助患者建立信心,认真的倾听患者诉说,适当给予引导。对知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患者,通过发放宣教资料、每周一次小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药物知识、保健知识的教育[2]。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进行一对一口头宣教。通过认知干预、使患者了解慢性乙肝的治疗及转归,了解良好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关系。
1.2.4 行为干预 在护理中关注生活细节,提供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要勤于巡视病房,主动热情关心患者,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生活所需,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中青年患者对生活比较讲究,更应观察细微。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聊天,能获得患者的许多相关信息,如饮食、睡眠、大小便、心理变化等。饮食方面,肝炎患者常有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除考虑患者的营养和治疗需要外,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同时作好消毒隔离。经验证明,在良好的护理配合下,患者不仅能遵医嘱就餐,而且还能体验到饮食疗法的意义所在。心理护理应与生活护理相结合,互相促进[3]。
1.2.5 社会支持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恐惧感、绝望感,需要来自医生、护士及亲友的社会支持。既往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呈正相关[4]。注重护患交流,使患者得到各种医疗上的帮助,让患者从焦虑及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疾病。
1.3 效果评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抑郁症状,含20条目,总分<50分为正常,51~60分为轻度抑郁,61~70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总分<50分为正常,51~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在护理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进行SDS、SAS评定,比较干预前后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58例患者护理干预前SAS、SDS评分分别为(55.12± 5.26)、(55.24±5.28)分,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8.81± 4.46)、(50.99±5.48)分。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1)。
3 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疾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心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慢性乙肝在我国作为一种常见病,已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由于病情反复发作,疗程长,致使患者心理、生理等受到影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护理服务的核心,为人性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对疾病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了人们感受到的痛苦情绪、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结果的不同,认知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对病程和严重后果的认知,同时给予足够的疾病健康教育,减低由疾病带来的应激反应。行为干预能够使患者完全遵从医嘱合理用药。社会支持能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减轻抑郁与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开展聊天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同时给予认知干预、行为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消除抑郁、焦虑的情绪,保持较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本研究提示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干预前后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中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之能以平和、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同时更好地配合临床诊疗和护理。
[1]周萍.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 70-71.
[2]邵小红.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2(11):1164-1166.
[3]王亚杰.老年人慢性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6):64.
[4]冯辉,何国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91-894.
2013-06-06)
(本文编辑:胥昀)
312000 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肝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