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3-01-22何凤翔谢文龙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湖州3130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躯干治疗师骨盆

何凤翔 徐 艳 谢文龙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湖州 313000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何凤翔 徐 艳 谢文龙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湖州 313000

脑卒中 核心稳定性训练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发病后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步态导致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的重点、难点之一。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集中在肢体功能训练,而忽视了骨盆、躯干部位的近端控制能力训练,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效果欠佳,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力量、平衡能力的训练。我科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09年9月—2012年4月我院住院诊断明确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72岁,平均(56.3±13.8)岁;病程7~36天,平均(18.5±11.3)天;脑出血13例,脑梗死27例。训练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7.1±13.4)岁;病程9~35天,平均(18.8±10.9)天;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

1.2 纳入标准 ①首次发病;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进展;③病程在半年以内;④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2]2级以上;⑤取得家属或患者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颅脑外伤、其他颅内疾病或者脑炎等;②有严重认知障碍、失语、精神症状、无法交流等;③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恶性进行性高血压;④不能配合治疗及不能完成疗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①床上良肢位摆放及定时体位变换;②患侧肢体上下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近端肩胛骨及髋关节的被动活动,关节活动由近端到远端,活动度由小到大,并以不引起疼痛为度,同时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被动活动,如双手对掌交叉上举训练、床上翻身训练、下肢桥式运动等体位转换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坐姿,再从静态平衡过渡到动态平衡;④室内步行训练;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脱衣服、扣扣子、进餐、写字等,患手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活动,患侧手的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练习。

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如下:①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放于其膈肌处,提示患者腹式呼吸,并随着呼吸节律的交替进行加压、放松动作,另一手则对患者腹肌施以叩击或拍打手法刺激其收缩;②患者仰卧位,指导患者进行双桥或单桥式运动训练;③患者将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然后双手抱膝,治疗师协助固定患手,另一手放在患者身后支撑保护,指导患者前后摇摆身体,训练腰部选择性活动,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躯干与下肢的反方向运动,提高躯干肌屈伸的运动功能;④患者坐位,躯干向一侧旋转,同时后倒,然后再向另一侧旋转并前屈返回长坐位,此治疗动作应健侧与患侧交替进行。由于向健侧旋转时,患侧肢体肌力不够,同时进行向前方运动并保持下肢伸展非常困难,治疗师可协助固定患肢,指导患者尽量控制下肢伸展,练习躯干的旋转与后仰,直至呈卧位的动作;⑤患者床边坐位,治疗师将双手置于患者双肩前方,嘱患者做前屈运动,治疗师给予适当阻力,当躯干前屈到最大范围后维持10s,然后返回中立位,患者坐位,治疗师将双手放于患者双侧肩胛骨处,嘱患者做后伸训练,同样给予适当阻力,待后伸至最大范围后维持10s,然后返回中立位;⑥患者坐位,治疗师双手抓握患者双肩部,嘱患者进行左、右侧屈训练,并给予适当阻力,待左、右侧屈至最大范围后各维持10s,然后返回中立位;⑦患者床边站立位,重心置于双脚之间,并双膝屈曲约20度,治疗师用双膝控制患者的下肢呈外展、外旋位,双手分别放于患者的臀部及下腹部,协助患者进行骨盆前后倾运动。逐渐加大骨盆前后倾运动幅度,使体质量逐渐向患侧下肢转移,直至能将健侧下肢抬起,由患肢负重进行持续的骨盆前后倾运;⑧患者站立位,治疗师双手分别放于患者骨盆两侧,使髋关节伸展、骨盆后倾,指导患肢进行骨盆控制下步行训练,当健侧下肢处于摆动相时,治疗师协助患者将人体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并防止膝过伸,指导患者将重心缓慢地向前移动,治疗师协助患者维持患肢支撑相的稳定。当患侧下肢处于摆动相时,嘱患者放松患侧髋、膝关节,足跟稍向内侧倾斜,维持髋关节轻度外旋,治疗师用手将患侧骨盆向前、下方加压,并协助患侧骨盆向前方旋转。1天2次,每次30min,每周5次,持续8周。

2.2 观察指标 步行能力:采用限时步行功能检查和评价[3](包括平均步长的测量,6min步行距离及10m步行时间的测试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综合评定[4](评定结果,正常为100分,>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41~59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生活完全依赖)。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由同一治疗师进行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步行能力比较情况 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步长、6min平均步行距离、10m平均步行时间均有提高(P<0.01),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2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康复训练前,训练组与对照组经Z检验显示,Z=1.266,P>0.05,组间无差异;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及核心稳定性控制训练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论

据报道,脑卒中患者中3/4的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5]。在脑卒中后康复训练领域,人们一直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而忽视躯干(核心)部位肌肉力量训练。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肉的重要作用,他们从力学、神经生理学和康复等不同角度对躯干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的问题。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势,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6]。人体核心部位是指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间的区域,核心稳定性有赖于躯干、骨盆相关核心肌群控制[7]。

治疗师指导和辅助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诱发和促进患者机体对运动产生反应;并利用躯干调整反应诱发骨盆在水平面上的左右旋转运动和控制能力;训练并诱发躯干及骨盆左右运动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腰背肌、腹肌及骨盆相关肌群训练加强其中枢神经支配的随意程度和肌力;强化整个腰骶部及骨盆各运动方式下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改善患侧及健侧下肢的平衡能力。同时,可促使兴奋由肢体近端向远端传导,促进下肢肌群产生协调运动,而且对核心肌群的刺激可以提高患者对患侧躯干及患肢的注意,加强感觉信息传入,促进对患侧躯干及下肢控制能力的恢复,提高躯干、腰背部及骨盆稳定性,保持身体的直立性和立位平衡[8]。

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可以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率,进一步改善步态[9]。核心肌肉群承担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的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下肢各肌肉、关节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研究表明[10],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对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能更好地协调大小肌肉群力量输出,增强运动功能。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维持患者正确的身体姿势及步行能力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通过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使患者在步行时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并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发力,从而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本组结果显示,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与对组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通过核心肌力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1]苏晓娇,鲍颂杨.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康复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2):50-51.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3]Hesse S,Konrad M,Uhlenbrock D,et al.Treadmill walking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versus floor walking in hemipareticsubjects[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9,80:421-427.

[4]葛军,倪朝民.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性步行评定量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3):149.

[5]南登崑.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79.

[6]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19-720.

[7]林松,冯晓东.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2(21):82-83.

[8]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J].体育科学,2007,(9):99.

[9]于红妍,李敬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28-130.

[10]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53-356.

2013-03-27

修改日期:2013-05-19

谢文龙,Tel:13857271555,E-mail:xiew@medmail.com

猜你喜欢

躯干治疗师骨盆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树与人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