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盘瓠文化的内涵探析
2013-01-22王淑贞王文明王戌英
王淑贞,王文明,王戌英
(1.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2.怀化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所,湖南 怀化 418008)
麻阳盘瓠文化的内涵探析
王淑贞1,2,王文明1,2,王戌英2
(1.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2.怀化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所,湖南 怀化 418008)
盘瓠是我国苗族、瑶族和畲族共同的祖先,对盘瓠的敬奉习俗在苗、瑶、畲族聚居区流传相当普遍。虽然经过历史的洗礼,但麻阳苗族自治县的盘瓠文化是我国迄今保存相对完整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之一,借用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之进行挖掘、分析表明,其涵盖了宗教学、民俗学、文化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盘瓠文化;内涵;麻阳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怀化市西北部,历史上有“苗疆要冲”、“湘西门户”、“武陵码头”之称,是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盘瓠是苗、瑶、畲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但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唯有麻阳保存了完好的盘瓠庙和盘瓠图腾。麻阳盘瓠文化与荆楚巫文化、南蛮土著文化及汉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积年交融,形成了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生态民俗事象,具有多学科的文化内涵,2006年入选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种种原因,麻阳盘瓠文化处于濒危状态,深入研究它的多学科文化内涵,抢救性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十分紧迫。
一、虔诚神奇的民间信仰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麻阳盘瓠文化是苗族先民传承下来的民间宗教信仰,有着奇特的宗教学文化内涵。
(一)原始的图腾崇拜
龙犬为主的动物图腾 盘瓠以狗的形象出现,典籍记载和口头传说是一致的。在原始狩猎经济时代,狗是忠实为人服务的动物,是人类肉食的来源。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除此之外,还由于原始时代的人们没有把自己与动物完全分开。“在远古人看来,动物和人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动物跟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1]所以远古的麻阳苗族人敬奉狗,把狗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盘瓠首尊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以灵魂信仰为基础,确切地说,以鬼魂神灵信仰为基础。人死后离开肉体的灵魂就是鬼魂,可以随时更换形体,既可以保护人,又可以加害人,成为原始人崇拜的对象。人们“把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灵魂神化,特别是那些生前对本氏族、本部落有重大贡献和功绩,被认为最强大有力和英勇善战的部落首领的亡灵,看成是本部族的守护神,并对它加以崇拜”[2]。祖先崇拜突出表现在祭祖活动,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更是对祖先的祈求,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兴旺发达。苗族人对自己的祖先极为崇拜,不仅每天要敬祭祖先,而且定期举行祭祖盛典。如麻阳漫水盘瓠庙,将盘瓠看成是自己的祖先神,敬奉盘瓠,希望盘瓠保佑平安、消病免灾。
人畜融合的神灵敬仰 麻阳苗族民间信仰的最大特点是人畜合一的神灵偶像。麻阳苗族人们崇拜的祖先神灵是盘瓠,盘瓠的尊容是龙犬。龙犬不是单纯的狗的肖像,而是多种动物形象的荟萃:龙头、狗耳、牛身、狗尾、虎爪、麒麟身,把这样的神灵称为“龙犬”。“龙犬”的左上方有四只飞舞的蝙蝠相伴。麻阳苗族龙犬具有人的智慧、超人的神灵威力,保护苗族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道兴隆。可见,麻阳的盘瓠,苗族的龙犬,是人、神、动物和谐融合的化身,是人、神、动物合一的信仰化境。
(二)松散的组织形式
每一宗教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当一种宗教信念为某个人所接受,而且得到众多信徒信仰的时候,就会在共同信念或共同信仰的旗帜下组织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形式的团体。但对于麻阳盘瓠信仰来说,没有具体的组织和制度,组织形式是一种松散的、不受拘束的、临时的群体。
(三)奇特的仪式活动
麻阳盘瓠文化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农历五月初一“开神门”,五名首司一起唱《开神门歌》、《根源歌》,邀请祖神参加节日。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十“唱大戏”,盘瓠庙附近的村寨组织各类戏班,搭台演出唱戏。农历五月十一“龙下水”,举行三项仪式,一是“拜神”,到盘瓠庙祷告祖神,唱《敬祖歌》;二是“游神”,请祖神观光游览各村寨,然后在漫水盘瓠庙前的龙船寮吃“庖汤稀饭”;三是“请神”,在盘瓠庙中唱《请神歌》,抬龙舟下水。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参神”,盘瓠龙舟沿河追寻祖先盘瓠的迁徙遗迹,唱《根源歌》,沿岸的苗民摆茶迎接盘瓠龙舟,唱《谢茶歌》或《求子谢茶歌》、《病茶歌》。农历十五至十六“龙舟赛”,邻近每个村寨派一只龙舟队伍参加比赛。竞赛前,所有桡手都持桡参拜盘瓠庙,龙舟集体面向盘瓠庙方向鸣炮示敬。农历十七“回神日”,举行三项仪式,即“抢神”、“扫瘟神”和“回神”,请神归位。
二、古朴独特的民俗事象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麻阳盘瓠文化展示着该地人民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古朴的民俗学丰富内容。
(一)巫风浓郁的生产习俗
麻阳地处湖南省西部山区,典型的山区农耕经济,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简陋,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清明前夕,苗民会往犁好和耙好的秧田里送粪做底肥,俗称“挑秧粪”。这天一家老小全体工作,并备好糍粑、腊肉等到秧田边、土地庙前焚纸烧香,拜盘瓠祭告神灵,祈求祖先和各路神仙保佑风调雨顺。拔秧第一天叫“开秧门”,人工拔苗,人工插秧。“开秧门”这天,全家老小劳作,有亲朋好友前来帮忙。这天会备好美味佳肴到神龛前、仓库前、牛栏门前、田头等处烧纸烧香,祭祀盘瓠祖神、土地神、农神、五谷神等家宅内外神灵,以求五谷丰登。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还唱劳动生产歌,如插秧歌、除草歌等。
(二)苗族特质的生活习俗
服饰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麻阳十八怪”中有一怪是“短裤穿在长裤外”反映的是麻阳苗民秉承古代苗族先民遗风的服饰习惯。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麻阳“熟苗”服饰分男女,男子下穿超裆裤,裤筒大而简短,腿上绑着布。女子下穿长裤,配上一个绣有花鸟图案的别致的抹裙(围腰),腰系精致花带。服饰色彩艳丽,做工讲究,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女子喜好戴银饰,头上戴的银花冠制作精美,前方插有6根参差不齐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的银翘翅。银冠上除了插银片外,还插着高约1市尺的银牛角。银冠的下沿,圈挂银花带,下面垂着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着银片打制的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的银项圈。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层数很多,由苗族女子独立完成,花腰带、花胸兜都由自己亲手刺绣。
人生礼仪习俗 婴儿出生之后,婴儿父亲要向外婆报喜,报喜返回,外婆要送一只鸡。婴儿出生第三天晚餐,要宴请娘家和婆家的长辈及主要亲戚,名曰“吃三朝饭”。宴席上商议约定下一次“大三朝”赴宴时间。“大三朝”大多是在婴孩出生后半个月进行。那时,娘家亲朋好友带着狗头帽等礼品给新生婴儿主家道喜。
麻阳苗族的婚姻礼仪,首先是“插香”定亲,然后“央媒”……新娘出嫁那天早晨,娘家举行隆重的出闺仪式,吃“离娘饭”,喝“离娘酒”,换嫁衣裳,穿“露水衣”、“露水鞋”、用丝帕罩在新娘头上。新郎家要请苗老司,摆“回神桌”,抱“引路鸡”,备铜锣、鞭炮在寨口迎接新娘。
麻阳人民养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生前养老,死后敬孝,代代相传至今,已为世人称颂。老人死后的丧葬仪礼非常隆重,略分为治丧、出殡、安灵、安碑等过程,儿女才算尽了孝道。丧葬以土葬为主,认为人死入土才是返本归真,灵魂才能得到安宁。
(三)苗汉杂糅的节事习俗
麻阳苗族的岁时习俗表现为蛮汉文化的杂糅。麻阳苗族,每月都有节日,由于被汉化的缘故,麻阳大多节日与汉族节日基本一样。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是社节;三月有清明节;四月初八过女儿节;农历五月有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农历六月第二个卯日是吃新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二“保冬节”(即过苗年);腊月二十四要过小年,三十是除夕。这些节日具有地域的民族特色,传承的是祭祀习俗和荆楚巫风。麻阳既过苗年又过春节;既有汉文化的风范,又有苗文化的特色。
(四)原始古朴的信仰习俗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民间信仰。
远古的盘瓠图腾 这是苗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之一。在麻阳,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并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远古的苗族人民认为盘瓠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是自己的祖先,对本氏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其顶礼膜拜,不能随意杀害和伤害狗。另外,麻阳人民喜欢把狗当成爱称来取人名或在名字后面加一个“狗”字。除人名外,在地名方面也有很多带狗字的。
虔诚的祖先崇拜 祖先在麻阳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祖先虽然逝去,但是他的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也每天燃香敬奉祖先。古时有“椎牛祭祖”,因为耕牛珍贵,后来传为“杀猪祭祖”。
三、丰富多样的文化学内容
(一)狩猎农耕相交替的物质文化
神奇的狩猎文化 从盘瓠神话中我们知道,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式以采集、狩猎为主,但已初步出现饲养业。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是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在狩猎时代是人们狩猎活动中的重要助手。
浓郁的农耕文化 从盘瓠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始农耕文化的痕迹。盘瓠和高辛公主成婚后隐居深山,后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盘瓠图腾反映的是麻阳古代苗族的农耕祭祀文化;划龙舟反映的是古代农耕时代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耕祈愿;麻阳的岁时习俗多与农耕文化相关。
酸辣的饮食文化 麻阳苗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麻阳十八怪中有“辣子当主菜”、“酸菜坛坛一排排”,揭示了麻阳苗族食菜以酸辣为主的传统。麻阳苗族人民把盘瓠奉为本民族的祖先,作为盘瓠的后人,禁止吃狗肉,一直流传至今。
(二)血缘婚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
盘瓠神话、盘瓠传说、盘瓠故事,乃至于流传至今的古风遗俗中大量的制度性文化内容,为求典型,仅以婚姻制度文化为例,略以浅析,以观其制度文化之斑。
在盘瓠神话中,典型地展现了远古人类婚姻制度的变革。盘瓠与高辛公主的结合,是犬图腾氏族与另一氏族的结合,首次奠定了不同图腾氏族间的通婚关系,这是外婚制的真实写照,也是婚姻制度的重大突破。高辛时代,不同图腾氏族的人们视异族为另类,图腾狗,则为犬,人是不能与之通婚的。高辛因兑现承诺,不得已将辛女嫁予盘瓠,突破了异族不能通婚的陈规。这是婚姻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盘瓠传说中展示了古代血缘婚姻的缘起。辛女嫁盘瓠后,“经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婚配故为夫妻”[3]。兄弟姐妹之间自相婚配,体现的是一种血缘婚。这种婚姻形式是母系社会最早出现的“血缘家庭”婚制。
到了后来,兄弟姐妹血缘婚制演化为兄弟与姐妹后代成婚的姑表婚制。这种姑表婚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仍有遗存。
(三)神奇怪异为特征的精神文化
神话传说——盘瓠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远古狩猎时代与农耕时代之初,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龙犬图腾。盘瓠神话是一则广泛流行的著名神话,也是一种活态的精神文化,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于民族特色。
民谚——麻阳十八怪 民谚是人民群众在漫长与勤苦岁月中的感受和经验总结,常常是俗语、打油诗、顺口溜的形式,通俗易懂,浅显易记,朗朗上口,启示生存经验,体现并传承着民间的智慧、学问、道理和预言。麻阳十八怪,是盘瓠文化的特例,是麻阳盘瓠文化的民间谚语诠释,揭示了麻阳盘瓠文化地域性复合型的特征。
祭祀文化——盘瓠祭 盘瓠祭是一种祭祖活动,盘瓠文化体现了对祖先的信仰和崇拜。盘瓠祭的仪式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礼仪,集祭祀、娱乐、人际交往为一体。麻阳每年农历五月举行龙舟赛,是为了缅怀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一场大型的体育竞技类的行为文化。
麻阳苗族盘瓠文化,神再虔诚,怪在率直。这种精神文化的特质,传承到了明代,集中再现于满朝荐一身。满朝荐,被称为怪臣,怪在贪官污吏面前,他太率直,丝毫不变通;在老百姓面前,他太善良,虔诚执着,宁舍性命。这种神奇怪异之风,虔诚率直秉性,就是麻阳苗族盘瓠文化的精神特质。
(四)团结协作为标志的行为文化
麻阳苗族人们沿袭着盘瓠子孙团结协作的古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每逢农忙时节,人们互相转工相帮;每逢红白大事,邻里齐聚义务帮忙。龙舟竞赛时,参赛成员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夺取赛事的胜利。盘瓠祭祀时,苗族同胞拜伏于祖先神灵之前,人心凝聚,众志成城,呈现出团结一致的族群力量。
四、极具魅力的美学特质
(一)美的行为
盘瓠神话中描写了盘瓠摘取敌首吴将军人头的机智、勇武的行为美。高辛帝派人征讨戎吴不力,盘瓠挺身而出,故意接近戎吴部落,赢得戎吴的信任和欢心。他趁戎吴将军休息,打算结果将军性命时,警卫警告不得打扰将军休息,盘瓠神色不惊,用舌头舔将军的手背以示亲热,然后摘取了吴将军的人头。它的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勇敢无畏,正是机智勇武的行为美。
麻阳苗族服饰做工讲究,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每一道程序都是苗族姑娘独立完成,体现了苗族姑娘勤劳聪慧的行为美。
盘瓠文化体现了创造的行为美。盘瓠图腾神像是龙头、狗耳、牛身、狗尾、虎爪的复合体,这种图腾形象是远古人们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行为美。
(二)美的品质
盘瓠神话体现了勤劳俭朴的品质。盘瓠和高辛公主成婚后,在深山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靠劳动为生。辛勤劳动,艰苦创业,求得生存发展。盘瓠神话中盘瓠和高辛公主一生勤劳、俭朴,为后人所讴歌。他们的子孙后代不断繁衍,不管迁徙到哪里,都传承着这种艰苦努力、勤劳节俭的美的品质。
(三)美的精神
盘瓠神话中表现了盘瓠和辛女勤劳勇敢的精神。盘瓠智取戎吴将军的首级,是其机智、勇敢的体现;辛女放弃公主的身份和荣华富贵的生活,跟随盘瓠深入深山过穴居生活,需要通过自己劳动才能获得食物,辛勤劳动,勤俭度日,体现了辛女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麻阳苗族人民继承了祖先勤劳勇敢的精神,崇尚勤劳,鄙视懒惰。他们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将美好的生活归源于祖先,每年都会在盘瓠庙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是麻阳苗族人民不忘本、感念祖先功德、知恩图报的体现。
五、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
按盘瓠传说中高辛帝的历史时代计算,盘瓠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五千年来,麻阳盘瓠文化积淀了锦江流域采集、渔猎、农耕等社会经济时代的文化特质,保留了武陵山区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文化的精华,吸纳了汉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众多民族的文化因子,多少风雨,几多变换,经久而不衰,执着地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特色。盘瓠文化及其传承史,就是一部苗族人民的史书,有着丰富的的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文化内涵。[4-5]
盘瓠文化具有宗教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文化内涵,因为篇幅和水平所限,本文对其内涵分析只能是挂一漏万、蜻蜓点水。还有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诸多功能价值,以及麻阳盘瓠文化的旅游开发等等,留待以后再深入系统的探讨。
[1] 赖永海.宗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3、175.
[2]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麻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606-610.
[3] 干 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石宗仁.湖南五溪地区盘瓠文化遗存之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75-80.
[5] 吴天松,胡劲松,张 江,等.沅水流域盘瓠文化调查及开发应用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6):97-100.
Analyses of the Connotation of Panhu Culture of Mayang
WANG Shu-zhen1,2, WANG Wen-ming1,2, WANG Xu-ying2
(1.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Research Base in Hunan, Huaihua 418008, Hunan, China; 2. National Cultural Institute of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418008, Hunan, China)
Panhu is the common ancestor of three nationalities of “Miao”, “Yao” and “She”. It was prevalent that people all hold pious worship to Pan Hu in these nationality communities in old days. Despite the baptism of history, Panhu culture, exclusive to Miao Autonomous County of Mayang, is one of the well preserved and complete primitive religious cultures of China. By applying certain theories from multiple subjects into 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we fi nd that Panhu Culture cover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ny subjects like religion, folklores, cultures and aesthetics, which is worth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es .
Panhu culture; connotation; Mayang
G03
A
1673-9272(2013)01-0118-04
2012-08-25
2010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研究”(编号:2010YBB264);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综合开发研究”(编号:11YJA850021)。
王淑贞(1976-),女,白族,湖南张家界人,怀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与旅游研究。
王文明(1948-),男,白族,湖南张家界人,怀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