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枯叶蛾对东魁杨梅的为害及防治措施
2013-01-22郑辉郑灵卫
郑辉 郑灵卫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农办318025)
黄枯叶蛾对东魁杨梅的为害及防治措施
郑辉 郑灵卫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农办318025)
黄枯叶蛾(Trbala vishou Lefebure),俗称手指虫、杨梅老虎、绿黄枯叶蛾等,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一种杂食果木的害虫。近两年,在局部地区对东魁杨梅造成严重为害,导致杨梅减产。
1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蛾的形态不同。其中雌蛾呈橙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9~21mm,翅展56~62mm,前翅似三角形,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波状纹都是黄褐色,前翅中室斑较大,由中室至内缘为一大型黄褐色斑纹;后翅中部有两条明显的黄褐色横线纹。腹部末端密生黄褐色肛毛。雄蛾体形小,呈绿色或黄绿色。体长12~14mm,翅展38~41mm。
卵:棕灰色,顶部有一个褐斑。卵集产排成长条形,上覆灰白色或黄白色长毛,状似一条毛虫。
幼虫:长47~52mm。头紫红色,有黄色纹;胴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 1束黑色的长毛,体上披浓密的毒毛,背纵带是黄白色相间。腹部 1~ 2节间和7~ 8节间的背上各有 1束白色长毛,体侧各节间有蓝色斑点,腹足红色。
蛹:被蛹,背红褐色,腹橙黄色,胸背部后端有两丛黑色毛束。茧马鞍形,黄褐色。
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 2代,以卵在枝叶上越冬。4月中旬为越冬孵化,4月下旬~ 5月下旬幼虫为害春梢,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成虫,7月中旬产卵。7月下旬第 2代幼虫出现,9月下旬结茧化蛹,10月中、下旬羽化成虫,11月上旬产卵越冬。
3 为害情况
黄枯叶蛾除为害板栗、麻栎、枫树、冬青等,也为害东魁杨梅。2008年,由于黄枯叶蛾在东魁杨梅上发生量少,即或春梢和夏梢遭害,还是影响不大。2009年因卵越冬后,因是第1代幼虫为害,因此春梢尚不严重。可是在 7月下旬~ 8月下旬,正是东魁杨梅夏梢停止伸长与花芽分化的时候,黄枯叶蛾的第2代幼虫暴发,让一些果农措手不及。因此,这些受害严重的树体,至2011年根本断粒无收,经该年将夏梢恢复后,也因树势较弱,2011年的单株产量比常年减少20%~30%。其它受害较轻树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根据2010年对受害树体目测,如一户有15年生的东魁杨梅42株,树上夏梢几乎被食光的树就有34株,占80.9%;轻度遭害的有 7株,占16.7%;另1株,因位于山坑边,遭害较轻,占 2.4%。为了便于调查,就在另一户1株 6年生,树高 2 m多,冠径 2.4 m的树上选了3支大枝,计数枝上共有幼虫67条幼虫,因此估算该树约有幼虫200条以上。
4 防治措施
根据2010年东魁杨梅遭黄枯叶蛾为害惨重的情况,2011年为了更快地较彻底地防治这一害虫,及早动手,釆取了以下措施。
4.1 充分发动群众,向广大果农讲明黄枯叶蛾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的严重性,让果农们提高认识,鼓舞信心,形成群防群治的联防态势。4.2用科学技术指导果农运用正确方法去防治,让广大群众既不心慌;又能提高防治的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4.2.1 指导群众识别黄枯叶蛾的卵块、蛹茧。并让村委会出钱,收拾卵块与蛹茧。尤其是冬季东魁杨梅修枝时,结合釆拾卵块消灭,将较多的害虫消灭在冬季。另外是在6月中旬和9月下旬的2次蛹期,去寻捉蛹茧并处理。这些方法,既有较好的灭虫效果;又可减少农药使用。4.2.2指导群众认识螳螂、狩猎蜘蛛等有益生物。保护天敌,加快害虫的扑灭。
4.2.3 指导果农将釆捕来的卵、幼虫、蛹等加以捣糊,冲水15~20倍,然后滤汁喷于树冠,使有益寄生菌发挥更大的寄生作用。
4.3 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釆取适期喷药。
4.3.1 于4月下旬~ 5月下旬防治第1代幼虫为害春梢。此时正是东魁杨梅的幼果刚形成,为避免药物残留对果实的影响。选用了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醇500倍液,隔7 d喷射 1次,视杀虫情况先后喷射 2~ 3次。4.3.2在 7月下旬~ 8月下旬为保护夏梢能顺利地花芽分化,选用了高效、广谱、低毒的农药 5%氟铃脲乳油1000倍液与乙酰甲胺磷乳油600倍液,两药交替,隔10 d,连喷 3次,将黄枯叶蛾的幼虫扑灭,保证了东魁杨梅安全丰产。
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