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五味丸联合依卡倍特钠或/和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对照研究
2013-01-21张云侠
于 辉,张云侠
(1.德州学院 医学系,山东 德州 253023;2.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外科,山东 德州 253000)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术口和Meckel憩室.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其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异常是引起溃疡的常见病因.典型的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疗效,但关于以阿拉坦五味丸为基础,联合粘膜保护剂和(或)质子泵抑制剂组成的二联、三联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报道较少.
1 对象与方法
1.1 诊断及排除标准
年龄28~73岁,平均(34.38±7.35)岁,消化门诊就诊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病史、消化道症状、结合内镜,消化道钡餐,协助确诊.消化性溃疡病程大于1年并除外引起类似症状和影响胃动力的其它疾病引起消化功能不良的疾病等,即可做出诊断.服用一些影响消化性溃疡愈合的药物者(如制酸药、抗胆碱能药等)亦不在观察之列.
1.2 病人分组及随访
对2011年3月-2012年11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而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用随机数字法而连续随机地进入A组:阿拉坦五味丸(16粒,口服bid,连续服用30天);B组:阿拉坦五味丸+依卡倍他钠(1.5克,口服,bid,连续服用30天);C组:阿拉坦五味丸+兰索拉唑(15mg/次,bid,连续服用30天);D组:阿拉坦五味丸+依卡倍特钠+兰索拉唑.服药前后监测心电图、肝肾功能,记录每日泛酸/烧心,恶心/呕吐次数、腹痛、腹胀缓解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
1.3 临床症状分级
①餐后上腹饱胀:无症状为0分;经提醒可感觉到症状存在为1分;症状存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为2分;症状严重并影响生活为3分.②恶心、发作性干呕或呕吐:每日呕吐1次及1次以下为0分;每日呕吐2~3次为1分,每日呕吐4~5次为2分;每日呕吐5次以上为3分.③反酸、烧心:无症状为0分;经提醒可感觉到症状存在为1分;症状存在但不影响进食为2分;症状存在并且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为3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判定标准[1]:①显效(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该组症状积分减少2分.胃镜检查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钡餐显示胃排空时间明显改善.②有效(溃疡消失但仍有炎症):治疗后该组症状积分减少1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溃疡缩小≥50%以上,仍有炎症,钡餐显示胃排空时间有所改善;③无效:治疗后该症状积分减少不足1分;溃疡缩小<50%.钡餐显示胃排空时间无改善.④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构成比以百分率(%)表示,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病人的一般特征
随机进入A、B、C、D四组的病人数分别有41例、45例、40例和42例,共168例,男/女比率是114/54(2.11:1),平均(36.58±6.35)岁.
2.2 治疗4周后四组呕吐次数、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症状改善情况
对于治疗后呕吐次数,A、B、C、D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8.78%、71.11%、50.00%、76.19%.A组与B组、A组与D组、C组与D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对于治疗后腹痛、腹胀,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22%、68.89%、65.00%、95.23%.A组与D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对于治疗后大便性状,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3.66%、80.00%、52.50%、85.71%.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2.3 不良反应
A组有2例出现便秘、口干停药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可能与阿拉坦五味丸的不良反应有关.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C组有1例病人用药后出现了皮疹、眩晕、嗜睡可能与兰索拉唑的不良反应有关.D组有1例病人出现荨麻疹、便秘、腹泻.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1 治疗后恶心、呕吐改善情况的比较[例数(%)]
表1-2 治疗后腹痛、腹胀改善情况[例数(%)]
表1-3 治疗后反酸、烧心性状改善情况的两两比较[例数(%)]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溃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胃溃疡的发病年龄略高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以及吸烟、遗传、急性应激、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等,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服用NSAID是目前已知的主要因素,溃疡发生是粘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性作用.消化性溃疡传统治疗方法为三联疗法[2],但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很多临床实验的对比分析,并与传统治疗相比,阿拉坦五味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前景.
阿拉坦五味丸主要成分:诃子、石榴、木鳖子(制)、五灵脂、黑冰片等.诃子有很强的抗病原微生物、具有解痉止痛作用.石榴含大量鞣质,能沉淀或凝固局部蛋白质,对胃十二指肠粘膜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有助于局部创面愈合或保护其免受刺激,具有收敛止泻作用;木鳖子中的皂苷具有抗炎、生肌促进胃粘膜再生、止痛作用;五灵脂具有抗炎、抑制胃酸分泌,调节改善胃粘膜血流,增加胃粘膜的防御功能,保护胃粘膜,抗溃疡作用;黑冰片具有改善消化功能作用.本研究从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出发,应用阿拉坦五味丸作为主药对消化性溃疡具有明显疗效.我们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阿拉坦五味丸合并应用兰索拉唑后腹痛、腹胀情况明显改善,并且随访过程中病人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食欲良好,这说明兰索拉唑在治疗胃溃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依卡倍特钠是从松树脂中提取的萜衍生物[3],动物实验及国外临床资料亦证实其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及对溃疡有治疗作用[4,5],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与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蛋白结合,抑制酶活性[4].本观察中病人反酸、烧心症状明显改善,尤其是D组症状体征改善最为明显,说明三药联合应用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所在.兰索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与奥美拉唑相比其与质子泵的结合选择性更高,而且更为稳定.实验研究表明,兰索拉唑无论单次、多次口服或静脉给药,药物动力学均呈剂量依赖性的线性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用阿拉坦五味丸对以腹痛、胀为主的pU是有效的,适合早期中型的GU.联合依卡倍特钠对腹痛、腹胀更有效,适合中度pu病人.再结合兰索拉唑对PU最有效,特别适合较重的PU,但联合用药后要注意阿拉坦五味丸和兰索拉唑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增加样本数、延长疗程、设置多中心、双盲对照等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
〔1〕张军,张振玉,陈震球,等.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1(3):183-185.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4.
〔3〕Onoda Y, Magaribuchi T, Tamaki H. Effects of the new antiulcer agent 12-sulfodehydroabietic acid monosodium salt on duodenal alkaline secretion in rats. Arzneimittelforschung 1990;40: 576-578.
〔4〕Inoue M,Matsumoto N.Suenaga T et al .Effects of the antiulceragent TA2711 on basal secretion in the human stomach [J]. Prog Med,1991,11:327-334.
〔5〕Misawa T, Chijiiwa Y,Fujishima H, et al.Binding of TA 27211, a novel the rapeutic agent for gastric ulcers,to gastric ulcer lesions[J].J New Rem Clin (Shin2yaku to Rinshou) ,1991 ,40∶727-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