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设计中的系统思考

2013-01-21沃尔夫冈乔纳斯WolfgangJonas刘小路

创意与设计 2013年2期
关键词:二阶方法系统

文/[德]沃尔夫冈·乔纳斯(Wolfgang Jonas) 译/刘小路

一、导言:系统理论框架下的设计研究

笔者(乔纳斯,1994)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出了设计的系统理论构架(systems theoretic framework for design)。认为设计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多级循环的交流过程(社会、子系统、公司、团队及个人),其中一部分是确定可控的,而另一部分则是自在自为的。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Stella Ⅱ Version 2.2.2)来验证关于相邻两级之构成要素的特定假设(或更进一步:可重现某一观测结果)。使显现和吸引子现象得以可视化。

理论的构建仍在继续(看来设计应该避免每10年就采用一种更时新的理论),不过目前尚未运用任何刺激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要先提出构建理念的更多细节,并运用较之其它理论更为先进的基于自创生理论(autopoiesis theory,Luhmann,1984)的社会学概念,然后才能开始对其进行验证。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还要将常识性知识转换为仿真模型,并不断进行调整,直到其与观测到的现实之间的相似性得以凸显。不过其真实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尽管在人文学科领域(我认为设计属于人文学科),系统动力学是否有助于理论的构建,尚不能肯定(在此我提出疑问以供讨论),但其对于应用型理论的作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指向的方法,却是毋庸置疑的。

二、第一代设计方法

20世纪60 至70年代早期的“设计方法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控制论思想的影响。控制论已被证实在军队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型项目中十分有效,即通过优化手段,将一个明确限定的问题转化为一种解决方案。其假设是: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我们也知道人们想要什么,甚至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最适合的,而且我们也有足够的手段来实施这些方案。琼斯(Jones,1988)将这种狭隘的专家态度的特征描述为:“我们在这里就是要帮助其他人:至于他们是谁,我完全没有概念。”然而在设计实践中这种方法并不奏效,它只能用于单个项目管理中,而与创作过程相去甚远。

20世纪70年代早期,方法论的领军人物纷纷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71)对关于方法论在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我想说,忘了吧,忘了这一切。”里特尔(Horst Rittel,1972)则指出:“只有当所有的难题都得以解决,第一代设计方法似乎才真正开始。”琼斯(John Christopher Jones,1977)也曾抱怨道:“他们都想得到一劳永逸的秘诀……许多人都想得到它,而这更是所有学生一直都想得到的。但我认为,无论任何人,只要他要继续生活,就应该抵制一切此类诱惑……我发现在直觉和理性(或理智)之间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个鸿沟。”甚至阿彻(Bruce Archer)自己也承认:“……我曾试图将运筹学方法和管理学技巧融入设计目标之中,为此我已浪费了大量时间。”顺便提及:在东德(我曾在前东德的一个机构任教),人们仍然延续着第一代设计方法,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弗里克(Frick),1982)。的确如此:与20世纪60年代晚期西德所发生的变化相比,东德在1989年之前一切都一如既往。

至20世纪80年代,(西德的)设计师们在解决设计问题时已摒弃了一切理性的方法。他们创造出了美观的物品,恋物且使自己表现的形同那些很自我的艺术家。事实上,这也是迈向自由的重要一步,从而摆脱了功能主义时代行业内所信奉的道德目标(为创建美好社会而工作)。这些目标虽伟大,但却无法实现。如今这一的原则仍然奏效。作为生产——消费循环中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一个因素,无论设计是否涵盖一切,但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三、新的系统方法:从控制论到二阶控制论

现如今,用于描述这种状况的关键词有:复杂性、模糊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其中既没有“真正的”需要,也不再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很多问题都与多个领域密切关联。社会观作为一个功能分化的、且基本上自在自为的系统,需要思考如何启发和拓展理性观,从而能很好地应对再实践的非经济与非量化的特性。

与此同时——与前文提及的转变相对应——在科学领域中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我认为,面向自然化的认识论(参见Quine’s request)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福斯特(Heinz Von Foerster,1979)的二阶控制论公式。与一阶控制论对观测系统的处理相比,二阶控制论的关注点在于观测系统与观测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客观性,作为备受推崇的科学原则之一,要求观察者必须做到使自身特性不影响他(或她)对观察的描述,这似乎可以填补我们认知的盲点。观察者质朴而又深远的问题是:“……如果观察者没有作出描述的优先权,那么他怎么能够首先进行描述呢?”这就清楚地表明,社会控制论必定是非分层的二阶控制论,即一种控制论的控制论。进入这一系统的自主观察者是作为利益相关者,因而应该允许其自己限定目标。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其他人就会替我们限定一个目标。此外,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应该给那些想要将自身行为应负的责任转嫁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借口:“我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只是服从指令而已。”

四、设计实践的相关议题

在如今,设计任务已经从近乎专业的问题变成了边界不清的问题,其旧有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其原因不在于其他,而是由于设计的功能转向,即从最初的满足需求(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东德则迟至1989年:这是一份相当简单的工作)到刺激需求(20世纪70 至80年代:这种状况引起了一场大论战),至20世纪90年代又走向了对需求的满足/刺激/设计/协调的复杂混合体。引领第一代设计方法研究的学者们似乎已经提前预见了20年后将会提出的新要求:

里特尔(Rittel,1972)指出:“……在专家的头脑中并没有汇集什么专业知识,并且……在为其他人处理设计问题时,需要运用的专门知识,或者说所需的知识,分布在许多人当中,尤其是那些可能受到解决方法(或计划)影响的人群,因此,设计师需要寻找能够激活其专门知识的方法。因为这种专门知识往往有着争议性,并且具有所谓的‘无知的对称性’,即就手头的问题而言,作为知识载体的那些人当中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知识优于其他任何人,所以应该将这一过程组织成一场讨论。”

琼斯(Jones,1977):“我方才意识到,如果把设计应用于生活,而不仅仅是产品、系统和软件,那么就必须更侧重策略性(在雅典文化的意义上)(双向流程)而非规划性,否则设计不可能统领一切。”

琼斯(Jones,1984):“在当今时代,最主要的挑战可能来自创造性的协作……打破壁垒从而实现自由创造和协作的第一个有效步奏,就是使我们的职业标准和所起的作用更为宽泛,并形成交叉。一旦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整个语境就会更为轻松多变。”

随着设计所要协同的群体越来越大,我们不仅要有更为宽松的角色定位,而且要以更加大众化的、自言自语的方式。应当使设计过程可视化,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到我们决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并在此之前(而非之后)就作出最重要的决定。在形成固定概念之前,协作可能是推进新设计方法的主要力量。其他力量则是作为一种手段,使我们忘却那个众所周知的、变动不定的自我意象。

最初的控制论无法作出规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这听起来有些自我矛盾)一套民主主义的特殊装备,以实现参与性的社会技术规划。

五、面向第二代设计方法

20世纪50 至60年代的情形如今再次出现,尤其是规划与管理科学(如Ulrich/ Probst) 和 系 统 工 程( 如Checkland/ Scholes)意识到了寻找新方法的必要性。正因为此,开发出了基于二阶控制论的新方法。

与40年前一样,设计研究似乎略微滞后于新系统思想的运用。克罗斯(Nigel Cross,1993)指出:“显现作为一个核心理念,……为更普遍的设计研究奠定了基础……它作为一个隐性结构的概念,源于其他的显性结构。显现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识别,而是设计师在需求问题和解决方法理念的演变过程中对图案的释义。设计的另一个同样明显的特征是对问题空间的探索,而不是研究。在程序中,研究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因为它关注的是某个特定解决方案的明确,而探索则关注的是寻找那些一旦被发现就只能被认为是有趣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在这一语境中,设计的新角色(不只是一种辅助功能)(可能会)是什么呢?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endorff,1994)纲领性的论述是:“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在于,为利益相关者对人工制品有意义的参与创造一种可供性,并通过这种方式彼此交流。” 这一切看似前景一片光明,因为它界定了一个未被其他学科占据的专业领域。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要继续存在,除非它能够体现并重新定义其具体功能,即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协作的含义和解决问题的中庸之道。中庸意味着某种谦逊;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第二代方法也有一种不那么谦逊的特性,那就是对现行状况缺乏尊重,并假设离开了这种方法一切都不可能继续。

表1 SM-Tools 步骤与Stella Ⅱ(V 2.2.2)的对比

总结:设计对于解决问题的贡献,有望通过整合现有的专业知识来实现,而不是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将设计过程细分为分析(问题是什么?)、规划(我们想要怎样生活?)和综合(为此我们需要做什么?),新一代方法强调前两个步骤,支持面向功能的“问题设计”,而不是最终结果和面向客体的“方法设计”。他们检测设计活动发生的系统,其目标指向语境和场景,而不是产品。

新一代方法是开放的、互动的、含义清楚的、支持团队合作的及多学科的,而且公众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往结构参与其中。对于面向未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场景技术是一个非常有前景且条理清晰的指南。

总体目标是使设计工作的主体范围扩大,从而有助于设计在未来的学科网络中成为一个胜任的更多、也更负责任的合作伙伴。

六、示例:Sensitivity Modelling(SMTools)

基于以上思考,韦斯特教授(Prof. Vester)提出了一种主要集中于上述分析与规划这两个步骤的新方法(SM-Tools:Sensitivit.smodell Prof. Vester)。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并为多学科团队之间的结构化通信提供一种工作语言。必须建立一个虽粗略却完整的系统模型。以生命系统的概念为主导思想,进而导向生存能力这一目标。尽管可以进行仿真,但其目标不在于作出预测,而是为了了解该系统的动态性,即系统对扰动和干预的灵敏性,从而为规划的现实途径提供支撑。该方法运用了基于佩特里网(Petri-nets)的认知图,并在后台保持一个关系数据库。这是一种完全互动的(引入了二阶方法的特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并不需要严格按照步骤的顺序来执行。

[1]Alexander,Christopher( interviewed by Max Jacobson) “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design Methods”. In: DMG Vewsletter,5(3) 1971,p 3-7.

[2]Archer,L. Bruce “Whatever Became of Design Methodology?” In: Design Studies Vol 1(1) 1979 pp 17-18.

[3]Checkland,Peter; Scholes,Jim 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in Action John Wiley&Sons,Chichester 1990.

[4]Cross,Nigel(ed.) Developments in Design Methodology John Wiley,Chichester 1984.

[5]Cross,Nigel Report: Second international round-tabl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creative design,6-10 December 1992,Heron Island,Queensland,Australia. In: Design Studies Vol 14(3) July 1993 p 344-346.

[6]Von Foerster,Heinz“Cybernetics of Cybernetics”. In: Krippendorff,Klaus(ed.) Cummunication and Control in Society Gordon and Breach,New York 1979

[7]Von Foerster,Heinz Observing Systems Seaside,Cal. 1981

[8]Frick,Folf Designmethodic- Eine Einführung für Studierende Hochschule für industrielle Formgestaltung Halle,1982

[9]Honas,Wolfgang Design-System-Theorie. Uberlegungen zu einem systemtheoretischen Modell von Design- Theorie Verlag Die Blaue Eule,Essen 1994

[10]Jones,John Christopher“How my Thoughts about Design Methodology have Changed During the Years”. In: Design Methods and Theories 11(1) 1977 pp 50-62

[11]Jones,John Christopher“Softecnica” in Thackara(ed.)1988 pp 216-226

[12]Krippendorff,Klaus“Redesigning Design. An Invitation to a Responsible Fu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hiladelphia,June 1994

[13]Luhmann,Niklas Soziale Systeme.Grundriβ einer allgemeinen Theorie Suhrkamp,Frankfurt/M. 1984

[14]Rittel,Horst W.J.“Second-generation Design Methods”. In Cross(ed.) 1984 pp 317-327(originally published 1972)

[15]Stella ⅡSystems Thinking,Experimental Learning Laboratory with Animation High Performance Systems,Hanover NH 1990

[16]Thackara,John(ed.) Design after modernism. Beyond the Object Thames and Hudson,London 1988

[17]Ulrich,Hans; Probst,Gilbert J.B. Anleitung Anleitung zum ganzheitlichen Denken und Handeln Paul Haupt,Bern und Stuttgart,1988,3. Aufl. 1991

[18]Vester,Frederic Sensitivitätsmodell Prof.Vester. Ein computerunterstütztes Planungsinstrumentarium zur Erfassung und Bewertun Komplexer Systeme Studien gruppe fur Biologie und Umwelt GmbH,München 1993

猜你喜欢

二阶方法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一类二阶迭代泛函微分方程的周期解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一类二阶中立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吸引集和拟不变集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