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及其特征

2013-01-21徐绪卿

关键词:高水平民办民办高校

徐绪卿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论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及其特征

徐绪卿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后,许多地方都召开了“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相关研讨会。高水平是一个动态的、阶段的、区域的概念。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与一定区域的社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与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也应从我国民办高校所处的基本国情、办学内涵和发展目标出发,从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传统出发,体现自身特色。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高水平民办高校

2010年7月29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的工作目标和定位,这是在国家层次文件中第一次提出“高水平民办学校”的建设问题。此后,教育部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发〔2012〕10号)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支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民办高校的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还明确提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这一系列文件和政策,都说明“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已列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至少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以下内容希望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民办高校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方家。

一、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动因

笔者认为,当前开展对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也是如下三个原因的深刻体现。

第一,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已成为“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经批准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389所,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309所,两者之和为698所,约占全国2 409所普通高校总数的29%。从在校生来看,同期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为505.07万人,约占全国2 308.51万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5.5%。另外还有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30所,各类注册学生88.14万人。*《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占比超过20%,占比最高的浙江省已经连续4年超过30%。可见,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方面,承担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民办高等教育数量的快速增加不能完全说明其发展地位的稳固。尽管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比例已经接近美国私立大学的比例当量,但是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弱和办学层次低的现状仍无根本性的改变。在高考生源萎缩、高等教育资源供求缓和并逐渐宽裕的条件下,民办高校面临着生存危机。近年来,民办高校招生不满、报到率低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有专家预言:“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大学适龄青年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顾海良:《未来十年某些高校破产》,《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4日教育·科学版。招不到学生,就收不到保证学校运转的足够学费。没有资金的支撑,学校的各项发展就会受到约束,势必使来年的招生雪上加霜。如此恶性循环,将对发展中的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威胁。除了加快内涵建设,提高办学的质量,民办高校决无他路可走。

第二,民办高校难以享受国家高等教育强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会拉大公、民办高校之间的差距。一方面,专门针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十分稀缺,另一方面,已经出台的高等教育政策,民办高校又难以享受。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以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985”“211”和“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强校工程。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在这些项目的政策指导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把民办高校排除在外,从表面上看没有歧视,但由于采用与公办高校相同的申报和评审标准,对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内部运行体制与现有国家教育体制差异较大的民办高校而言,在竞标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在貌似“公平”的竞争背后,隐藏着事实上的不公平,广大民办高校被游离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强校工程”之外。诚然,当下民办高校还不能加入“211”和“985”工程,但在国家投资数百亿建设的200余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也难以见到民办院校的身影,而民办高职院校占全国高职学院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此外,还有其他众多的教学质量工程,尽管从文件内容上看特意表明了包括民办高校,但由于客观情况和评审条件的限制,民办高校能参与的项目实际上并不多。事实上,民办高校还不能沐浴到国家各项政策的阳光。

第三,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已成为民办高校推进示范建设、带动整体提高的重要抓手。学术界早在多年前就开展了“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相关研究。2007年浙江树人大学完成的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加快国家级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的相关建议。2009年,浙江树人大学连同西安外事学院和江西蓝天学院(现改名为江西科技学院)共同发起召开“优质民办高校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问题。研讨会结束后整理的资料专门报送教育部主要领导,并通过人大提案转交,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回复,其中“加强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内容已列入相关部委的工作计划。2010年4月,“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成为在浙江树人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各地在学习贯彻纲要的过程中都在推进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先后召开的相关会议有:全国(部分)“民办高校坚持公益,推进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会议、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论坛”以及重庆市“高水平民办高校高峰论坛”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会议不是民办高校的自娱自乐,其本身已包含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因此,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已经在政府、民办高校和学术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二、中国大陆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基本特征

研究世界各国(地区)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民办(私立)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它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与一定社会、地区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民办(私立)高等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也应从我国民办高校所处的办学阶段和发展目标出发,从基本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从国家教育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一句话,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应体现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世界上私立大学最发达的要数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美国私立大学起步早于建国,在相当一个时期这个国家没有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牢牢占据高等教育的核心位置和高端水平。现在,尽管美国私立大学的规模只约占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其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美国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国家,坚持“竞争出活力、竞争出精品”的价值观。一流私立大学的建设确保了美国私立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在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大都是在二战以后才得以繁荣发展的。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当时公立大学的实力很强,但是在制度设置上坚持“限制公立、公退民进”的策略。由此,私立大学得到长足发展,私立大学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占近80%,在水平和层次上也出现了一批与公立高等教育相媲美和竞争的私立大学,孕育了一批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私立大学。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举办私立大学需要注册为非营利的财团法人,将学校与企业隔离开来,从而保证学校的公益性。而我国民办高校则是在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既无先天优势,也缺乏大财团的资金支持,更缺乏完善的制度环境。虽然当前也占有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其存在办学历史短、办学层次低、社会投入少、财政无补助、规模和条件不相匹配、队伍建设滞后以及管理老化等问题。因此,“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必须考虑到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国际私立大学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应该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坚持办学的非营利性,有良好的学校形象。之所以没有提公益性而提出非营利性,是因为当下公益性在教育领域被滥用,理论上有一些混乱。民办高校的非营利性不仅仅包括公益性,而且意味着任何人不能占有学校资源,也不能以某一特定的群体或家族世袭控制学校,更不能按照资产结构分配办学盈余,所有的办学收入和积累都将被用于学校办学。笔者认为,尽管当今世界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国家也允许甚至鼓励营利性大学的存在,但考察古今中外所有的私立大学,办得成功和获得社会青睐的无一例外都是非营利性的。“非营利性”实际上已成为优秀私立大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之一。结合我国当下教育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等实际情况,“非营利性”也应成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基本特征。

2.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公认,有较高的认可度。高水平民办高校首先具有教学水平的“高质量”,能因人才培养质量优良而得到社会的公认。相对一般的民办院校,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较好,设施比较完善,管理也比较规范,教学质量总体来说能得到保障。考察这一指标主要有就业率和生源充裕率两个方面。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学校品牌效应明显,考生报考也会更加踊跃,“进出”顺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保证。

3.专业学科优势突显,有较强的竞争力。民办高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特色,而创新和特色的彰显着重体现在学科和专业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高等教育资源逐年丰裕,供求关系不断缓和。这样一来,高校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特色鲜明的专业和学科,民办高校就不会有发展的优势。从笔者参加的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情况来看,当前民办高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抓住机遇,开展科研,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因材施教,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适切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高水平”,主要应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上。政府已经强调,“对民办教育支持发展的基本导向是支持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规范发展。”*鲁昕:《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湖南民办教育》2011年第6期,第5-7页。因此,高水平民办高校应有一批优势突显的专业学科,由此创建学校的品牌。

4.人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队伍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师资的紧缺,广大民办高校都开始重视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数量有了较快增长,有的甚至引进了部分高层次人才。不过从相关研究数据来看,数量不足、结构不佳仍是制约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数量上的严重不足和结构上的“青黄不接”,始终制约着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开展。换句话说,增加数量和优化结构仍然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紧迫任务。民办高校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所处的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的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和学校各类教师的比例,制定规划和有效措施,加快自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加快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质量的持续提高,为“高水平”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5.校园文化特色彰显,有风清气正的教风与学风。高校是文化的摇篮,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大学是没有灵魂的。民办高校有着独特的办学体制和成长土壤,也营造了与之相应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民办高校由民间举办,其成长多得益于市场规律的运用和大量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但民办高校归根到底是大学,企业管理不能代替学校管理,市场经济不能代替校园教学。过浓的企业文化色彩将凸现学校的功利行为,挤压大学精神的发展。开展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根据育人规律办学,凝练办学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精神,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

6.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民办高校建设的基本条件,责权清晰、高效和谐、沟通顺畅的治理结构是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要特征。市场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是民办高校的核心优势,但也要科学合理地区分民办高校法人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差别,注意法人治理结构的适用性和创新性,切实做到遵循高校育人的规律,努力避免大学管理中的企业化和商业化。

三、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中的“三个坚持”

在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已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很多民办高校也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针对当前建设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坚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中的政府主导立场。为使项目建设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强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与其他强校建设工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一样,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工程也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建议教育部出台“高水平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工程”,从国家层面设计相关建设方案,并从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首先,尽快制订和出台专门的建设文件,制订专门的选拔标准和选拔机制,在全国确定一批专业的专家队伍,经过各地申报、推荐和评审,将一批办学质量较好、办学信誉较高、办学条件完善、办学形象较佳的民办高校列为高水平民办高校示范校(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当),给予专门的支持政策。尽管当下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呼声高涨,但似乎是民办高校的“一厢情愿”,政府方面实质性的操作型文件至今也没有见到,多少令人产生失落感。其次,加大政策投入支持,加快提高示范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应在文件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加快建立民办高校发展专用资金,以社会筹集和民办高校自身投资为主、政府予以适当补贴的方式,以项目为抓手,加大纳入建设民办高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这些学校基础条件的改善,使之达到同类学校的较好水平。再次,落实各项措施,给予各试点民办高校必要的办学自主权。要尽快提高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就应落实政策,给予试点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当前民办高校中反应普遍较为强烈的招生自主权和专业设置权等。最后,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扩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经验的辐射功效,从而带动和推进全国民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建设,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第二,坚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中的学校主体地位。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首先是民办高校自身的事情,民办高校自身要有积极性。要通过建设,凝聚共识,克服功利性、营利性等短期行为,切实做到把主要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笔者认为,作为主体的民办高校,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归根到底是改革的产物,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民办高校的发展,改革始终是强大的驱动力。在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和鼓励改革,特别是在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出新路,创建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改进和完善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的质量。二是加强学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这是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重点。在试点民办高校中选取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学科和专业进行重点支持,搭建改革和发展的平台,帮助提高专业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支持试点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对社会需求的判断预测,培育、开发自己的重点和特色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转型。三是积极启动科研工作。科研不仅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一个职能,而且是学校学术发展的原动力。没有科研,学校就没有学术意识和氛围,没有知识的更新和创造,人才培养也搞不好。一句话,没有科研的大学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学。从现有新建本科院校评估的状况来看,科研的不足既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应从国家层面引导试点民办高校积极开展和参与科研工作,鼓励科研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能力。并借助于“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这个抓手,推动和促进全国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从而带动民办高校总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三,坚持理论研究的“主创”作用。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既不能照搬国家原有的强校工程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拨款了事,需要认真规划、精心设计、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示范学校的选拔和遴选、学校建设目标的确定、绩效考核和评估的办法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正确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依据,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研究要产生更大的作用,必须更多地接近高等教育实践第一线,发现、研究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用理论的说服力,推动人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为决策提供依据,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只有深深扎根在实践的土壤中,高等教育研究才能集聚民间智慧,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潘懋元:《民力民智推进高教事业大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日第6版。面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机遇、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理论研究者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开拓,掌握主动,自觉地将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研究作为新的任务,明确使命,务求突破,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同时,要善于把理论研究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研究的主题和精力向现实问题聚焦,加快推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为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这正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新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和提升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成果,才能使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工程有较为发达的根基,发挥应有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注:本文根据作者2012年9月在西安外事学院“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演讲整理。

(责任编辑毛红霞)

BuildingHighStandardNon-governmental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andItsCharacteristics

XU Xuqing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NationalMedium-to-LongTerm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Program(2010-2020), seminars on “Building high standar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ave been held in many places. High standard is a dynamic, progressive, and regional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tages of develop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region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national system. Building high standar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also lead from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al intensi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and objectives,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our cultural tradition, reflect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igh standar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012-11-26

徐绪卿,男,浙江江山人,教授,博士,浙江树人大学校长,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G648.7

A

1671-2714(2013)01-0015-05

10.3969/j.issn.1671-2714.2013.01.004

猜你喜欢

高水平民办民办高校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