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2013-01-21于成文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特色

于成文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于成文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与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的成果。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胡锦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小康社会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目标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发展;启示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重新谋划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上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一、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

小康社会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烙印。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实际,借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新概念。借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更为具体和实在,也更容易为群众在生活中所体会理解,有助于化为亿万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1.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初步设计

邓小平最初提出的“小康”概念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论述的,强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到20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237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念表述我国20世纪末要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主要集中在经济上的富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2]235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235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也是从经济方面来说的。后来,邓小平多次谈到小康社会,也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论述的。比如,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3]54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3]226

2.邓小平在实践中对小康社会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在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逐渐把“小康社会”描述成一个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概念。

早在1983年3月,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就以苏州为例列举了小康社会六个方面的状态: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3]24-25。邓小平指出的这六条,不只是经济方面,而是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法制等各个方面;不仅描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还描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小康水平,从而设计出了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人们后来认为,这是最早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这时,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涵义由原来较单一的经济问题,拓展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概念,小康社会理论由此初步形成。

此后,邓小平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论述了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各项体制的完善、科学教育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各地区平衡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3.邓小平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实施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分两步走、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但是,指导思想的失误和工作重心的偏离,以及历史条件的制约,决定了这一目标不可能如期实现。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邓小平重新谋划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二十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并且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2]237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正式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把到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作为第二步战略目标确立下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们于1987年即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到1995年,我们又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4]456十六大宣布,到2000年底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二、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了第三步发展战略后提出的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酝酿与提出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酝酿始于党的十五大。十五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4]456这里讲的“进入小康社会”,就是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而“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实现了小康社会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尽管没有展开论述“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但是党中央实际上已经开始具体谋划21世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把21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再分成三步,也就是“对我国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这三段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作出了大体部署,这也可以叫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走’。”[5]413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前夕,中央开始考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6]419这是迄今公开出版的最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党的文献。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7]369由于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时,还没有进入21世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作展开论述。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全面论述的,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表明了我们党经过多年酝酿而形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已经成熟,同时也向世人宣告十六大已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

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目标和要求更高了。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这个判断中所说的总体小康就是邓小平所讲的20世纪末的小康社会。总体小康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以物质生活为主要内涵。我们综合研判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论述,总体小康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科技教育、军事国防、外交等许多方面,但是着重强调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与全面小康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世纪末我国进入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能算是初步的小康。与“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小康”是一个有十分完整目标体系的小康,而且要求更高。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1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目前的小康社会从低水平发展到更高水平、从不全面发展到更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到比较平衡,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小康社会的时间延伸了。邓小平提出的“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实现从贫穷、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2000年到2020年,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第三,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20

第四,把民主法制建设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被扩充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五,战略部署更明确了。十六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外工作和党的建设,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部署。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继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

1.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由五个方面的要求构成的系统性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2.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

没有公平正义,就不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公平正义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领域,其实质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平正义既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能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决定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9]14-15

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的目标相比,彰显了党和政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意义深远。

两个“翻一番”表明,我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要求我们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强”与“民富” 有机结合起来,把“部分民富”与“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从下一步改革的环境来看,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期,改革的攻坚任务艰巨,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加大;第二,改革越来越多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的重大改革阻力较大;第三,社会各阶层利益意识明显增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越发强烈;第四,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需要更加稳妥推进。“攻坚克难”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9]18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与社会管理机制;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报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是对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情。

四、小康社会理论发展与创新给我们的启示

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胡锦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一次比一次充实、丰富与具体,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小康社会建设取得的进展,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必须坚持发展目标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根据共产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成熟程度的不同,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样的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后来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3]252这个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总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6]41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实现发展目标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阶段,后一个时期是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而后一时期又分为三个小阶段:1980—2000年是实施第一、二步战略的阶段,也就是奔小康的阶段;2000—2020年是实施第三步战略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2020—2050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十年的历史进程也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中,前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不同地区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相互交叉的阶段;后十年是建成小康社会、为下一步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也是不同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互交叉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测算结果,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从2000年的64.3%提高到2010年的88%,东北地区从60.3%提高到82.3%,中部地区从55.6%提高到77.7%,西部地区从53.2%提高到71.4%。*参见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1219_402773172.htm,2011-12-19。而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先进地区都有可能在2020年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继续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奋斗。这也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全面小康”的一些具体指标进行了调整和深化,这是适应这一新阶段要求的,体现了发展目标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当然,这些调整是在已经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另起炉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标。

2.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12“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544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进,不是理论本身的逻辑,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发展的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与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的成果。毛泽东指出:“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12]815无论是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还是江泽民论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胡锦涛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我们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现状,在分析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回答实际问题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成果。

30年前,邓小平同志针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充分考虑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只能是“小康之家”,由此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纠正了我们党在上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新旧世纪之交,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从总体上达到小康,但仍然具有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党的十六大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战略措施。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并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理论。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勇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同样,小康社会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

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认识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体现,实际上就是邓小平所构想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具体发展阶段的社会模式,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同时又超越传统“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形态,其本质特征就是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9]1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论述小康社会的分配问题时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3]161“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3]195-196相反,“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111因此,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体小康形成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无法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自信。在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共产党没有“十字路口”的迟疑和彷徨,而是以从未有过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9]12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10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坚定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改革发展、人民追求幸福富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是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制度的自觉和自信。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3]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当今世界格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1-6(1).

Developmentandenlightenmentof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ofChineseCommunistParty

YU Cheng-wen

(School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ory is the result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search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 to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proposed by Jiang Zemin to attain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proposed by Hu Jintao, the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ntinually develops in practice.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ory tell us that: unwaveringly adhere to the unification of chronicity and periodicity of developing goal, unwaveringly adhere to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unwaveringly adhere to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crucial to attain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evelopment goal;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D619

A

1009-105X(2013)02-0001-07

2013-05-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KS03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9MLZX009YB)

于成文(1965-),男,博士,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特色
我家的小康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