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的教育考试观审视现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2013-01-21戚彩霞
顾 抗,戚彩霞
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考试制度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今天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试依旧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实践。但是,审视现行的高校考试制度,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推进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对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育考试观
20世纪闻名世界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和践行者。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验中创立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遗产。陶行知关于考试问题的思想和认识散见于他的多篇著作,如《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新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以及《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等等。纵览陶行知的著述,先生关于考试撰写的文章虽然不多,却紧紧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在有关考试的问题上,他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1.陶行知关于考试的基本观点
(1)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作为考查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必要手段,陶行知并不一概地反对考试,而是反对过分的“死”的考试。他说“民主教育也是要考的”,但是过分的考试不仅摧残了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1];还会把学生活脱脱地变成“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
(2)主张“创造的考试”。 陶行知反对脱离培养目标的盲目的考试,主张和提倡“创造的考成”、“新教育的考成”,认为只有“按照目的去考成,方才不会枉费了精神和财力”[2]53。陶行知强调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生做人的道德和自立的能力,在“创造”中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2.陶行知关于考试目的、内容、形式的观点
(1)考试目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根据他的培养目标来实施的考试,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向真善美靠近的真人”。
(2)考试内容:在考试内容上,陶行知强调要以生活的实质为内容,要注重学生手脑并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程度。[2]342比如,在南京晓庄学校的招生考试中他设定的考试内容为:农事或土木工操作;智慧测验;常识测验;作文一篇;三分钟演讲。用“创造的考成”来代替“纸上的空谈”,考试内容全面、新颖,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
(3)考试形式:陶行知主张考试形式要多种多样。可以是对本学期的每门课程,根据“学、教、做”结合的精神,写心得体会或学习总结;可以是开卷形式的问题回答;可以是自定题目的集体研究;甚至可以是一篇一学期来在学习、生活态度和作风上自我反省的文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对考试目的、内容和形式的准确认识和独到见解,告诉我们: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考试不是课程结束的标志,而是学习再深入的过程[3];考试这一形式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陶行知的考试观彰显了以生为本,以师生之间互动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启示。
二、高校现行考试制度的现状
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考试观审视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4]
1.考试方式单一,导致考查内容教材化
高校普遍采用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这种考试方式存在理论考核多,实践技能、素质能力考核少;笔试多,口试、论文或其他方式少等局限。闭卷笔试的这种局限性,必然导致试卷仅仅只能考查教材、笔记中所覆盖的知识面,不具代表性,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则很难加以考查,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2.考试功能片面,导致考试的功利化
现行的高校考试制度片面、过度地扩大了课程考试的评价功能,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将评奖评优、奖学金、入党等非学习考核因素也与分数直接挂钩,这样导致了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注重自身能力,为分数而学,为分数而考,在无形中加剧促进了考试的功利化倾向。
3.试卷评定简单,导致试卷分析表面化
考试结束后,多数教师阅完试卷,成绩录入,象征性地填一下试卷分析表,就标志着课程的终结。这些教师并没有根据卷面上反映出的种种问题,对试卷题型、难度,知识的覆盖面和重点、难点等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流于表面形式的试卷分析,难以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
4.考核形式机械,导致作弊现象
高校课程考试采用期末总结性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过分注重期末考试,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助长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期末围绕教师划定的重点范围突击复习的学习风气,造成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手段的高校现行考试体制陈旧、僵化,考试形式重于内容,考试分数重于能力,使生动有趣的大学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学习,抑制了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三、改革高校考试制度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切实转变观念。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只有树立与创新性人才观、质量观相匹配的考试观,在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制度等方面全面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体系。
1.考试目标改革
现行考试体制在考试目标上过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考察。而创造性是时代要求下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最为基本而重要的素质,只有注重了学生主体性,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5]因此,高校考试目标的改革,应本着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2.考试内容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知识和掌握符号,现成的绝大部分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终极的和静止的,具有非确定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考试尽量减少标准化的、单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和空谈性的命题。命题涉及的内容应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突出试题的开放性、创新性。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实现考试内容以知识测试为辅、素质测试为主,同时在无形中也改革了传统的期末考试笔试制。
3.考试形式改革
高校多年的考试实践已经形成和积累了成熟的考核形式和方法,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作品展示、实验操作、技术技能演示等。针对不同的课程,灵活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质疑、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避免学生的单纯记忆,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兴趣。比如口试,就是陶行知先生推崇和强调的,其最大特点是通过与老师的直接交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仪表仪态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成果性考试,如调研报告、项目设计、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同时能有效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操作性合作考试,除了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还锻炼了学生间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形成,为学生将来融入职场创造了条件。
4.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保障高校考试改革的实施
抓考风、正学风、促校风,是考试管理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完善考试制度首先要加强教育。高校应做好考试的宣传教育工作,除了传统的文字教育,还应借助漫画、海报设计比赛、文艺小品等多种形式,宣传考试规定、考场规则、典型事例等,使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考试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把“诚信考试”上升到“诚信做人”的品行考察中去,努力营造“诚信”的考试氛围。其次,在考试编排中,各高校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为学生创造科学、合理,彰显人文关怀的考试安排。在考试时间上,不能因为管理部门的主观因素而过于集中地安排考试日程,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复习、准备时间;考试编排上,可以尝试同一考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交叉进行,有利于学生间相互监督,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
[1] 安秀玲.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现实意义浅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68-69.
[2]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胡艳婷,杨亚文.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59-60.
[4] 许敏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吴光辉.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6)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