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和EVP化改革
2013-01-21伏伟,杨远
伏 伟,杨 远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经历了从一枝独秀的俄语教育阶段到全民学习的英语教育阶段。近年来,人们渐渐发现社会对英语专才的实际需求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小,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夸大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于是,许多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院系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都将缩减公共英语教学课时提上议程。例如,有些院系将四学期的英语教学缩短至两学期,有些院系甚至建议不再将英语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公共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重新认识公共英语课程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积极谋划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从未改变。作为日益发展强大的国家,中国需要通过国际语言去履行其国际义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形成国家有疆网络无界的局面,如果缺乏对国际语言的掌握,中国将在日益重要的虚拟世界失去话语权;而且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有机会应用英语的群体,针对他们的英语教育是不应该摒弃的,[1-2]只是要在符合“科学性、政策性、稳妥性、经济性”原则的语言规划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改革和发展。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
1.语言规划的要求
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是语言学家Ureil Weinrich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1959年由另一位语言学家Einar Haugan在其论文中正式使用。关于语言规划,陈章太先生认为,其实施者是“政府或社会团体”,其目的是“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其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其结果是“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3]
有国际化视野的国家对外语规划都非常重视。1987-1991年间,澳大利亚颁布了《国家语言政策》《国家语言及识字政策》和《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积极推进多元语言教育。2006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面向全球领导力的教育:国际问题研究与外国语教育对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呼吁为了国家安全而拓宽外语教育的渠道、提高公民的外语应用能力,加强特殊语种的教育。2002年,英国制定了《外语教育发展战略》,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外语素质。[4]可见,上述国家都致力于合理地进行外语规划,以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发展。
外语教育规划是语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汉语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非常重视,却没有从语言规划的角度对外语的使用进行管理和指导,使得外国语言规划一直处于空缺局面。在我国,正式的外语教育规划文件只有《关于外语教育七年规划问题的报告》(1964年)和《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1964年),正是由于该文件的执行,使得中国的英语教育呈现出积极发展的面貌,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此文件的批示中提到,要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的纲领性要求。
2.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当代,知识教育正在走向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对口人才正在走向培养专业适应人才,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大众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精英人才还是大众化人才,通才还是专才,学术学科型人才还是职业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还是素质型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校定位、生源、人才层次等多方面因素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坚持“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总体规格,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5]
“厚基础”指的是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一定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提出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高素质”指的是兼具一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提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精技能”指的是拥有相应行业领域精深的专门技能,提出精技能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考虑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着眼于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将高职公共英语的地位弱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何围绕培养“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进行研究,并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体现这一人才培养规格是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3.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要实现“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交互配合。将高职公共英语导向通识课化和EVP化的道路,是遵循语言规划的指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些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涉及将大学英语“通识课化”或“专业英语化”,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如同济大学的英语通识课“当代中国”系列课程。这些本科院校的改革都是教育部主导的国家级教学改革,属于语言规划的行为。但在高职院校,类似国家级别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很少,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工具化”和“麦当劳化”阶段。目前,已有个别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或EVP(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职业用途英语)化的尝试,将公共英语教学作为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载体来研究。但是由于缺乏更高层面的语言规划的指导和支持,导致改革目标不够明确,改革力度也不够大。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对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以语言规划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将公共英语通识课化和EVP化,使公共英语的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或者使公共英语教学成为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1.公共英语通识课化和EVP化简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意念。它的重点在于“育”而非“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是指学生除专业教育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的共同的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6]高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教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更要强调教习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百科知识,塑造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文化能力兼修的人才。在中小学阶段,英语学习处于语言知识的教学阶段,基本上不涉及百科(自然、人文、信仰等学科)知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掌握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在此学习背景下,减少语言知识增加百科知识,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要学习语言所存在的形式,更要学习语言所传达的内容。
EVP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学术用途英语)都属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是学习和掌握与某种特定职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高职院校为已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开设与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课,是为了将其培养成管理、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显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中的常用语言,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所关注的焦点包括:学习者需求分析,文本语篇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或工作环境中交际能力的培养等。[7]
高职公共英语EVP化要求实现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一体化,在教学中也就意味着教学内容专门化、教学过程交际化和教学情景职场化。教师在高职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向传递式结构为双向交互式结构,融合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模式的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同时根据专业不同调整职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职公共英语的“通识课”化和“EVP”化并非是对两者进行严格的划分而取其一,它们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是相辅相成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侧重引导,微调教学计划,避免千篇一律,做好知识储备。
2.高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和EVP化的实践
(1)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以语言能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社会能力(即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即实践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2)内容:高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和EVP化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内容既要自成体系,又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学生的需求,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导向,重视中西文化的并蓄。
(3)框架。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模块:基本语言模块,主要从英语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和技能(听力理解、口语会话、阅读训练、写作练习、中英互译)进行教学;文化导入模块,以专题介绍为载体,以生活场景为主线,以跨文化交流为目标进行教学;职业英语模块,以情境模拟为载体,以工作场景为主线,以迈入职场为目标进行教学。
(4)特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侧重,比如建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比较重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能读懂英文说明书、操作指南、规章制度等重要的信息文件,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比较法、质疑法等,多布置阅读和翻译任务;财经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听说读写综合培训,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模仿法、情境法等,加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的能力;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听说能力比较重要,教学过程中宜采用交际法、复述法等,多增加互动环节,多使用视听说多媒体教学手段。
(5)考核。适度调整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的比重,逐步增加形成性考核所占比重,探索教考分离、以证代考(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证书)的考核模式,尝试进行有效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核的研究,推进基础知识、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衡量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实现客观的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价。
(6)师资:高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和EVP化要求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授内容有深刻理解。教师应增强自身的职业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师资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有效教学。
从语言规划的角度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破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工具化”和“麦当劳化”势在必行。 高职公共英语“通识课化”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才识的人;高职公共英语“EVP化”,重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给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语言能力为抓手,提高人文素养,塑造职业核心能力,这样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为学生奠定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后续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1] 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7.
[2] 朱春敬.用语言规划理论指导我国的英语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2006(1):39-42.
[3] 陈章太.论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J].语言科学,2005(2):51-62.
[4] 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0-136.
[5]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EB/OL].[2013-05-20].http://www.jstvu.edu.cn/news/jstvu/xxgk/main1-page.htm?id=4274.
[6] 刘华艳.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4):90-93.
[7] 陈柯妮.高职英语教学职业化转向的理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