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交通警告标志图形认知与改善设计*

2013-01-18袁荷伟雷智鹢

关键词:受测者警告标志

袁 黎 袁荷伟 雷智鹢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1) 南京 210098)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 郑州 450052)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3) 南京 210098)

0 引 言

道路交通标志是为保障交通安全和顺畅,用文字和图案向驾驶员和行人传递交通信息的交通安全设施[1].它是道路交通的向导,向交通参与者传达道路信息,表达交通管理的指令[2].交通标志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必须要正确、快速,要能集中用路者的注意力,并且应具备简单、明了、清晰的意义,让用路者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标志应有的功能.

目前我国使用的道路交通标志是根据GB5768—2009修订颁布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规范[3],其中标志设计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论证,如牌面大小、颜色、图形、符号及所表示的意义、设置地点、高度及设置方式都有统一的规定,而现在所使用的警告标志有一些仍沿袭1999年规范所采用的标志图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环境的改变,用路人的交通行为日趋复杂,势必造成交通堵塞,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4-7].如何针对道路的实际交通状况与人车需求,运用交通标志使其发挥功效,降低事故率和财产损失,是道路安全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的目标.

本研究主要针对警告标志的图形符号,探讨其图形意义是否能正确的传达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目前交通标志的认识率,了解标志设计是否良好,并提出改善建议,旨在为交通管理部门设置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于警告标志的研究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析警告标志的认识率;第二阶段是以第一阶段测试的结果,依据国际标准组织(ISO)建议公共标志认识率达67%的标准,将认识率低于67%的警告标志,进行再一次调查,剖析造成认识率低的原因;第三阶段是依据第二阶段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相应的标志进行重新改善设计,并通过方案比选和认识率的研究,来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标志认识率是指正确认识标志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依据国际标准组织的公共标志设计标准程序(ISOTC 145/SCI),指出一组公共标志符号的应用,应满足ISO建议67%以上的正确认识率,才能被采用为标准的公共标志[8-10].

1.1 研究假定

1)假定警告标志样本,足以代表实际物体带给受测对象的感觉.

2)假定测试时,外在环境因素,如光线等并不会影响到彩色图样的色彩表现.

3)假定受测对象都诚实作答且无色盲.

1.2 受测对象与取样

问卷受测对象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对象为一般社会民众,年龄在18岁以上.样本数为550,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将问卷发出回收.

1.3 研究工具

1)标志样本的选择 本文依据主观评判,经过多次讨论,为避免影响信度与校度,最后选出20个标志作为前测问卷.对于同质性、不常使用、文字型、地域性、图形意义明确的标志,不选用,具体而言,不选用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具同质性].右转弯-左转弯等遵行方向等,以随机方式选用一种标志.(2)[文字型].如避险车道、慢行标志等,不选用.(3)[不常使用].如注意野生动物标志等,不选用.(4)[图形意义明确].注意非机动车标志等,不选用.

2)调查问卷内容

(1)前测问卷 警告标志的设计样本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内容为依据,将选定的20个标志扫描到电脑里,使用PhotoShop软件以相同比例重新绘制,再给予适当的版面编辑并输出.

为了让问卷有效反映出对警告标志的认识程度,特邀请三位专家及几位有实践经验工作者担任问卷内容的审查,针对问卷内容、排版提出修正意见,旨在让问卷更合乎研究需求.

问卷形式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教育程度、驾照;第二部分是20个标志的单一选择题,从4个选项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2)正式问卷 本研究经过前测问卷信效度分析后,将原来的20个标志删除10个,再根据ISO TC145/SCI建议的正确认识率67%的标准,最后保留6个认识率低的标志作为正式问卷.

问卷形式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警告标志的认知调查,第三部分为辨识错误的原因分析调查.

2 数据分析

2.1 基础资料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55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44份,其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受测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受测者基本资料分析

由表1可知:(1)受测者以男性居多;(2)受测者普遍均有驾照,占比例85%;(3)受测者的年龄以25~50岁最多,比例为68%,而50岁以上最少,只有8%;(4)受测者的学历以大学的文凭最多,占68%;

由以上资料统计结果得知,受测者以男性居多,年龄多在25~50岁,且学历多为大学,有驾照者占大多数.

1)性别与警告标志认识率分析 以受测者的性别为自变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年龄的受测者,对警告标志的认识率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分析如下:“男性”认识率为51.5%,“女性”认识率为41.5%,男性认识率较女性认识率高;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由于F=0.45<F0.95(1,30),F0.95(1,30)=4.17,可看出,受测者不同性别对警告标志认识率没有显著差异.

表2 不同性别方差分析表

2)年龄与警告标志认识率分析 同理,以受测者的年龄为自变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年龄的受测者,对警告标志的认识率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分析如下:“25~50岁”的认识率最高(55%),最低为“25岁以下”认识率为4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0.73<F0.95(2,45),F0.95(2,45)=3.2,受测者不同年龄对认识率没有显著差异.

3)学历与警告标志认识率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同理可得:“大学”认识率最高(55%),最低为“高中以下”,认识率为41%;F=0.49<F0.95(2,45),F0.95(2,45)=3.2,不同学历对认识率没有显著差异.

4)有无驾照与警告标志认识率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同理可得:“有驾照”认识率为53%,“无驾照”认识率为51%;F=0.01<F0.95(1,30),F0.95(1,30)=4.17,有无驾照对认识率没有显著差异.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受测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有无驾照对警告标志认识率没有大的影响.

2.2 认识率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警告标志认识率低于67%的结果分析见表3.

表3 警告标志认识率结果分析表

2.3 警告标志辨识错误分析

警告标志辨识错误原因的问卷以语意分析方法来了解受测者对警告标志辨识错误原因的综合评价.调查样本是依据第一阶段“警告标志认识率调查结果”认识率低于67%的6个标志为基础.

警告标志辨识错误原因调查表评价的因子有4项:名称含义不明确、不易识别、不易联想、图形设计太复杂.各项目以勾选人数的表现方式了解对每个标志的感受的印象.

表4是针对6个认识率低于67%的标志,做语意分析次数分配表.由表中可看出受测者产生辨识错误的原因如下:(1)不易识别.受测者认为“不易识别”是造成辨识错误原因的勾选人数,排序第一的标志是:注意窄桥、注意右桥变窄、双向通行等3个,可看出警告标志无法有效提供受测者正确的识别是辨识错误的原因之一.(2)不易联想.受测者认为“不易联想”是造成辨识错误原因的勾选人数,排序第一的标志是:注意横风、注意儿童等,可看出不能由警告标志联想到其名称也是辨识错误的原因之一.(3)“图形设计复杂”和“名称含义不清楚”是造成辨识错误原因的勾选人数,没有排序第一的标志,可看出图形设计复杂和名称含义不清楚可能不是受测者对警告标志辨识错误的主要原因.

表4 受测者对警告标志各项评价表

3 图形改善设计

对警告标志的图形改善设计方法为:对已有标志的改善设计主要是针对认识率低于67%的标志为改善对象,并通过语意分析方法对警告标志辨识错误原因分析、本着“直观、一目了然、易识别、不产生歧义”的图形设计理念,对警告标志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设计,对于不易识别的警告标志,如“注意窄桥”“双向通行”等标志,采用的方法为在原有的图形上改进;对于不易联想的警告标志,如“注意横风”“注意儿童”等标志,改进的方法为改变原有的图形.

对初步设计的改进标志还需要进行研究分析,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方案的比选;第二阶段是根据第一阶段得出的结果进行标志认识率分析,最后确定合理的改进标志.

1)警告标志的方案比选 标志的方案比选是将原有的标志和改进的标志放在一起,让受测者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一个警告标志.如“注意儿童标志”,对于该标志的改进方案有以下4个,见图1,图2,经过方案比选后分析,选方案B的比例最高,占57%,因此可建议将该标志改为B所设计的标志.

类似于以上警告标志的分析,可得其他标志的改进标志.

图1 “注意儿童标志”方案图

图2 “注意儿童”标志方案比选分析图

2)改进标志的认识率分析 对改进的标志进行方案比选后,还需要进行认识率分析,只有当设计的标志达到ISO建议的67%以上的正确认识率时,才能被采用为标准的公共标志,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对改进警告标志的认识率都在67%以上,因此可建议采用所设计的标志图形改进方案.

3)改进标志的确定 初步设计的警告标志经过方案比选和认识率分析后,最终确定出合理的改进标志,见表5.

表5 警告标志图形改善设计表

4 结 论

1)受测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有无驾照对警告标志的认识率没有显著影响.

2)对警告标志的认识率,其中有6个标志未达到67%认识率的标准,并对其进行辨识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不易识别和不易联想这两个问题上.

3)对于低于67%的警告标志,进行了图形改善设计,并经过方案必选和认识率分析,最终确定改进的标志.

本研究只探讨了仅发放的550份问卷,有效回收544份,为求研究结果更具一般性,在后续研究中考虑扩大样本数和受测者的来源,另外影响警告标志的因素很多,除了标志本身的设计为,外在的环境更不容易忽视,在后续研究中将选用不同变量做研究.

[1]李 峰.我国高等级公路交通标志及其设置的研究[J].人类工效学,1995(3):18-21.

[2]刘浩学.公路交叉口交通标志设置的工效学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3):100-1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GB5768—2009道路交志和标线[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FINN J,TORE W L.Optimal use of warning signs[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1999,31:729-738.

[5]GUO H R,WANG X J.Traffic signs recognition based on visual attention mechanism[J].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1,18(Suppl.2):12-16.

[6]熊 坚,郭凤香.城市交通指路标志的认知性心理学实验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35(6):1214-1217.

[7]HASHIM A M,ABDUL R.Role of drivers′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understanding traffic sign symbols[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02,(34):185-196.

[8]WOLFF J S,WOGALTER M S.Comprehension of pictorial symbols:effect of context and test method[J].Human Factors,1998,40:173-186.

[9]杜志刚,潘晓东.交通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视认性关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8(1):118-122.

[10]赵 希,严新平,吴超仲.车辆驾驶模拟器道路场景中的交通标示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7,31(3):552-555.

猜你喜欢

受测者警告标志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实验室警告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新媒体科研环境下自发式科研协同行为机制研究
投射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解析
认标志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毁容”警告:你的“牙龈线”正在后移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锐志车ABS、VSC、防滑警告灯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