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核桃产业调查及建议
2013-01-18王秋萍
文/王秋萍
汾西县地处临汾市北部、黄河中游、吕梁山东南麓、汾河以西,是山西省核桃主产区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汾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方向,以实用科技推广为先导,以专业化管理为手段,大力推广优质核桃栽植,加强核桃经济林后期管理,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667 m2)核桃林的战略目标。近年来,该县还积极培植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核桃产业链,引导核桃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初步实现核桃产业化发展目标。
汾西县海拔550~1 890.8 m,年均降雨量571.1 mm,年均日照2 600小时,年均气温10.1℃,≥10℃有效积温3 993.7℃,无霜期192天。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残垣沟壑区,山地、丘陵约占75%。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全县耕地面积2.4万 hm2,其中,沟坝地 0.37 万 hm2,坡度在6°以下的耕地 0.45万 hm2。
产业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汾西县政府十分重视核桃产业发展,提出了“北部核桃南部枣”的战略构想,筹措了核桃林建设专项资金,确认了晋龙1号、辽河3号、中林1号等新优核桃品种为主推品种,栽植区域由分散的地埂荒坡向集中连片转化。1998年,汾西县在佃坪乡霍家坪村、芦家垣村等地进行核桃连片种植试点工作,当年就出现了面积达13.33 hm2的大型核桃园。以2007年为例,全县当年核桃经济林建设面积共计847 hm2,其中,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园区达到2个,最大的果园面积达133.33 hm2。截至2011年,全县核桃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5 334 hm2,核桃产量达到 1 500 t,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品。
目前,汾西县已形成“县、乡、村三级负责”的核桃栽培行政管理体系模式。县林业局组建了 “核桃经济林管理站”,负责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制订核桃管理技术标准,确定专业队队长人选,进行经济林检查验收,拨付专项费用;乡镇(社区政府及林业站负责组织动员、建档考核推荐专业队长人选、落实具体工作;村专业队按照技术要求开展核桃经济林管护。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来汾西讲课,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核桃专业化种植体系、专业化管理技术体系。其中,专业化种植体系注重苗木专供、整地打坑、蘸根包浆、优肥足水、高接换种等关键技术环节,确保核桃品种优良、苗木健壮、成活率高;专业化管理技术体系以春、夏、秋、冬季的不同月份为标志,分别进行放苗、整修树盘、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摘除幼果、整形修剪、整地打坑、补栽补植更新复壮、越冬保护等管理工作,明确规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使农民知道操作方法、操作要求,使管理人员知道检查内容、考核指标。目前该县核桃经济林建设已真正做到了 “一年栽植、三年管护、五年成林”的目标。
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汾西核桃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由县供销社出资组建汾西县智源公司,主要生产核桃仁,生产方式主要是人工分选,产品大多用于出口,年加工量200 t。2002年该公司新增一条5 000 t核桃露生产线。2005年,企业改制,引入社会资本参股85%,组建成立了山西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现有年产5万t核桃露生产线一条,年产1 000 t系列核桃仁食品生产线一条,主要产品为浓香核桃汁、琥珀核桃仁、咸味核桃仁、原味核桃仁及各种桃仁礼品,年产值达3亿元,年利税3 000万元。公司拥有 “智源”、“晋西核桃王”两个注册商标,199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厂、库注册证书,2005年通过国家食品安全认证。
存在问题
“春旱”是制约汾西核桃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汾西县属于水资源贫乏县,水资源总量为 6 733万m3,每667 m2耕地平均水资源不足190 m3。其中,地下水资源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73%,可开采量更是少至2.12%。地上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89.27%,多为季节性集中降水,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大。据统计,汾西县年开发利用水资源量约340万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5%。在核桃经济林的春季栽苗、放苗、新梢生长过程中,干旱是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品种混杂,优种率普及不高。近年来汾西县虽然引进了一批核桃新优品种,但大多数果农急于成效,对劣质品种和实生核桃不愿嫁接改良或改良不彻底,仍存在品种混杂、苗木大小不匀、密度过大或较小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以后出现成熟期不一致、病虫害泛滥等问题,使整个生产效益上不去。
栽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果农仍旧固守传统思路,核桃生产中重栽轻管,重产量轻质量,重采前轻采后现象突出。除栽植大户外,有些勤快的果农仍在核桃园内套种各种农作物,使农作物与核桃争水、争光,导致核桃仁不饱满,经济效益下降;有少数果农虽想管理,但水平有限,技术常常不配套,树上树下管理顾此失彼,技术措施也不及时、不到位;而大多数果农对核桃树放任生长,造成杂草丛生,病虫害滋生蔓延,树体结构不良,通风透光差,产量低而不稳。
采收技术落后。以传统采收技术为主,即待核桃青皮转黄时,用竹竿击落,拾起堆沤去壳,晾干贮藏。这样采收的核桃外壳色泽不均一,光滑洁净度差,甚至部分核仁变色变质,商品性差。主要原因:一是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出油率低;二是采收过迟,在温度较高的气候下,坚果要比果皮成熟得早,而果皮具有防止热量和水分散失等功能,使坚果热量积累,容易造成果仁温度升高到有害温度临界值(43℃),使坚果吸收水分后很快变质;三是在采后脱青皮、漂洗及晾晒等方面不够重视,核桃外壳色泽不均、不光滑、不洁净,严重影响外观质量。
技术力量薄弱。虽然有支技术队伍,但技术人才数量偏少、年龄偏大,核桃加工企业基本以岗位技术工人挑大梁,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储备。县、乡、村三级负责的行政管理体系里懂核桃栽培管理技术的专业人员极少,不能及时指导果农科学管理核桃树,更谈不上新技术的应用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发展建议
解决春季干旱的措施应该从天然水利用和栽培技术两方面入手。汾西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难于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应注重雨水集蓄及保墒,如修筑鱼鳞坑、坑内种草等;带状、坑状整地,增加径流;因地制宜,筑坝筑窖,特别在筑窖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小规模人工掘坑、简易农膜防渗,尽量降低成本,提高集蓄效果;结合秋季降水较多、墒情较好的实际情况,将春季造林改为秋季造林;选择耐旱品种、坚持用根宝蘸根等栽培技术,确保“苗活林成果满枝”。
“精深加工”是促进汾西核桃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现有的汾西核桃加工企业——山西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按照设计能力,基本可以将本地核桃转化成核桃汁、核桃仁等系列初级产品。为了充分利用核桃的各种营养成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企业应结合实际,尽快改进现有工艺流程,增加前处理程序,提高核桃加工综合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及技术,在核桃油、核桃蛋白粉、核桃肽饮料、核桃胶囊等中高档产品上做文章、下功夫,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汾西核桃产业做大做强。
“科技人才”是促进汾西核桃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汾西县已形成以县林业局和科技局为依托,乡镇林业站为纽带,专业队和林农为基础的核桃技术推广网络,以及“公司 +市场 +基地 +农户”的核桃产业化经营模式。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应从体制、政策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做法,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同时,可以以项目共建的形式,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种植水平,建立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科技支撑体系,为促进汾西核桃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引进和推广新优品种,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培育、引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抗旱、抗寒的优良核桃新品种。要适地适栽,选好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在土壤、肥水条件好的地块选择早实性的品种,如辽核1号、中林1号、中林5号、鲁兴和香玲等;在土壤、肥水条件差的地块,选择晚实性品种,如晋龙1号、晋薄2号等。对现有品质优良、符合良种标准的品种扩大种植,对树势壮的中幼龄低产树进行高接换种,对新建园要用优种嫁接苗。
强化培训,提高果农素质,提升果品质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高新技术,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快普及有机核桃生产管理技术,在每村培养5~6名乡土科技人才,每户培养1名核桃种植明白人,带领果农尽快掌握核桃嫁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在核桃园推广刨树盘、种草或生物覆盖、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果业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能力,确保果品生产优质高效。
加大典型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内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坚持典型引路,高起点、高标准地培植一批核桃生产专业户、专业村组,把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地传授给栽植大户,让栽植大户依靠核桃产业优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辐射周边果农。
适时采收,提高干果质量。改进核桃采收技术,强调适时采收,提高核桃出仁率、出油率和防止核仁变质。核桃的适宜采收期一般在“白露”以后。除了以鲜食为目的早采外,其他用途(如干果、种子、加工原料等)的核桃严禁早采。在避免早采方面,除了必要的宣传教育以外,政府职能部门应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制止过早采收。另外,收购部门最好能创造条件直接收购青皮核桃,然后统一脱皮、漂洗和晾晒,这样既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也可有效地控制过早采收和掺杂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