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意境美

2013-01-16贺洁王小丽

陕西教育·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小桥流水流水小溪

贺洁 王小丽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里,应创设构建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悟中华汉字语言的美,悟出中华大地江南水乡的独特之美,感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之美,让学生在意境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意境中得到美得享受,让美渗透学生的心灵。为此,以《小桥流水人家》一课的教学探索为例,与大家商讨。

一、 创设意境,悟出美感

境由心造,要努力创设意境,把同学的心吸引到课堂上、文本上,才能让他们深入角色,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之美。因此,我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课,让同学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同学反复读这首词,这首诗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为什么夕阳西下时断肠人在天涯?同学再读感悟画面,这样的情景很美,而本课以这首诗词为这篇文章的兴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范读。感悟文本所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所构成的画面的美。

二、 体会意境,品出美味

《小桥流水人家》一文的语言美,优美的句子比比皆是,让学生品读若干句子,“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他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让同学品读柳枝的婀娜,水鸟的歌唱,流水的唱和。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时的声音,品读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品味文本描写的动、静结合之美,让同学找描写小溪的动态、静态的句子反复朗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年潺潺地环绕着村边……”,体会小溪的静态美,“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体会小溪的动态美,通过反复读,品味这种动、静结合之美。清澈、潺潺的小溪加上孩子的嬉戏、玩耍。使小溪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生机,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品味语言的多样性,不仅是形象生动的拟人、还是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还是用方位顺序介绍老家的房子,还是引用古诗词、词语、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写桥的样子:“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溪水把他们送到远方。”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的享受。“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农家人的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留意与热爱。

三、深入文本,再现美境

作者的文章构思严谨、精巧,文章结尾写“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在教这个结尾时,提出了“这个结尾是否重复,语言是否累赘?”,让同学就这个问题讨论,同学思考后,纷纷举手表态,一致认为,这个结尾不重复,那段日子,指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而那些美好的印象则指小溪的玩耍,小桥的散花,采茶叶,老家人的生活情景等。前边是对本段的总结,而后边则是对全文的总结,我让同学闭上眼睛,我配音朗读,让同学再次感悟那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家乡美。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猜你喜欢

小桥流水流水小溪
初见
爱干净的小溪
探秘电子技术中的“小桥流水”的微课设计
无 题(2)
天净沙·春
江南
无题
经过流水
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