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让学生灵动而富有个性

2013-01-16陈润平

陕西教育·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秋游选材想象

陈润平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儿童就猜想:雪是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就猜想:雪是像冰淇淋一样。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儿童就猜想:雪是像沙子一样。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在考试的时候,他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雪了。由此,我联想到目前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教师投入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殚精竭虑地去命题、指导、批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讲述是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畏之如虎”,为完成任务,挖空心思,搜索枯肠,无中生有,人云亦云。其深层原因是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感受和体验,怎么可能写出具体生动且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笔者曾为此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感悟生活,充满情趣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融于情感之中。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化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必然不同。要引导学生作文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样记一次秋游活动,可以写景,可以写秋游的快乐,也可以写秋游中发生的事。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品位才会得以提升。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

语文是思维的外壳,只有灵性的思维,才能产生灵性的语言。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作文时让学生改编课本剧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知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给学生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维就会向外扩展,以活跃灵动的想象,创造出五光十色、异想天开的虚拟空间。如:《未来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学生就会写出未来吃的、穿的、行的、用的、住的等等,且选材多样,别具一格。一文多作,一材料多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评点名篇,进行选材、立意、构思,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独特而别具匠心。

三、培养个性,展示自我

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学生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个人见解,要选材、立意、命题、布局,要反复修改、润色语言,伴随着作文的过程经受思想教育的洗礼。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

朱自清的作品总是蕴涵着淡淡的哀愁,鲁迅的文章犀利如匕首,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热情的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激情的作文;内向的学生,常常流露着抑郁的情绪;爱幻想的学生,常常带有诗意。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作文个性。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意间加强了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讲”、“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就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种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培养了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作文教学可以把学生腐弱的个性变得刚健一些,把消极的情绪变得主动一些。缺乏爱,缺乏激情,缺乏进取,人生流于平庸,就不会欢呼,不会感伤。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向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因之而赏心悦目,美丽无比。

作者单位 榆林市榆阳区镇川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

猜你喜欢

秋游选材想象
一起去秋游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秋游去啦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选材“碰头”好热闹
开心作文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