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形象理解中情感的作用

2013-01-16傅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听众情感音乐

傅镭

一、情感对音乐形象产生的作用

在音乐心理学中,情感是想象力的四大元素之一,它和直觉、知觉、思考构成了我们头脑中能够创造一个念头或者思想画面的能力。情感可以看做是认知的另一种形式,原因是情感作为认知的一个层面,它不仅仅是反映内心的状态,而且是一种“内化了的思想”。(保罗·利科,1978)Scheffle也认为脱离了认知力的情感是盲目的,比如说,情感让认知力充当了一种动力——“证实了的喜悦和惊喜的感觉”。而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荀子在《乐论》中曾说:“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表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后治其饰。”也认为乐是因为有感于客观事物而发,是感情的依据。苏珊·朗格则认为艺术作品是“情感的形象,这些形象为了我们的认识而使情感形成固定的模式”。

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文学的载体是语言文字,绘画的载体是色彩和线条,而音乐的材料则是声音。钱仁康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中说:“它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塑造和描绘出形态逼真的物象和人像,也不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表达明确的思想,叙述具体的情节。”这是因为音乐并不是作为语言的实际交流工具来使用的,想要如视觉般对音乐的把握是很难做到的。作为构成音乐的乐音结构形式其本身并不直接反映或描绘现实的生活和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包含音乐各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节拍、调式、速度、力度等的综合曲式来对周围世界进行认识和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虽然属于形式范畴,但它往往将音乐孕育的情感包含其中,从而使得音乐形式在内涵上更加丰富。虽然作为单纯的乐音行列和形式,就像建筑中的砖石瓦土,它们除了本身之外并无其他内容,但一旦形成建筑,则就会被赋予一种思想倾向一样,音乐形式通过表现心理活动和精神境界,将要表达的情感起伏,运用联想、想象,让支配这种音乐形式的思想内容间接得到反映。

音乐是以声音来传情写意的,活泼的音调、节奏表现快乐的情感起伏,缓慢低沉的旋律则代表沉重低落的情绪。这是因为音乐虽然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却非常擅长表现情感。音乐可以通过音色、音响的变化,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张弛来表达情感的变化。要理解这些音乐形式之下的情感,我们必须找到适当的途径来传递它们的内容。波兰音乐家卓菲亚·丽萨在《论音乐的特殊性》中说:“感情是在一定的表象、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也就是说,音乐要引起听众的共鸣,就必须唤起听众的情感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听众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应的记忆表象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想象,使得听众产生了一个“形象”。这是一种抽象的“相”,因听众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区别。

二、标题音乐中情感理解的作用

如果音乐需要为听众提供唤起某种感情的表象和概念,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的话,就要借助附带文字说明如标题音乐、戏剧音乐、声乐等形式。音乐对客观事物的模仿比如模仿火车的节奏、汽笛,大提琴用半音阶的波状起伏和无穷动旋律来营造蜂群的飞动和音响,都能让人产生形象的感知。比如勒鲁瓦·安德森的管弦乐曲“跳华尔兹的猫”,小提琴从b2到g2的滑音,模仿了猫的叫声,音乐很好地表现出了猫的慵懒神态。

普罗科菲耶夫在他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扉页中曾写明:“这篇童话的每一个角色在乐队中各由一种乐器来扮演:小鸟——长笛;鸭子——双簧管;猫——单簧管在低音区的断奏……演奏之前最好向儿童们出示这些乐器并奏出它们的主导动机。”其实这只是用音乐来叙述故事,但却具有巧妙和清晰的画面效果,为了便于理解和欣赏这首乐曲,作者还编写好了故事朗诵词。这样类似戏剧的标题作品,虽然使用了音乐并不擅长表现的描绘手法,但音乐营造的故事氛围,确切的性格表述,再插入惟妙惟肖的模仿动物特征的音型,加上衬托出主人公的主导动机和各种动物的主题的曲调,使得小听众在欣赏之余,不仅获得交响音乐的知识,也得到了乐曲背后抽象的思想观念:正义战胜邪恶,人多力量大。这里所体现的也是很多标题音乐所要表达的那样——标题音乐的文字背后有其更深刻的含义。这在文艺作品中,比如诗歌和寓言,也会出现间接反映思想,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去陈述的情况,这种类似诗歌创作中的比和兴的手法,非常符合音乐的艺术特性。

三、纯音乐中情感的理解作用

在纯音乐中,如何通过音乐语言来理解音乐内在的思想,情感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音乐不能精确地表达思想,音乐形象并不等同于视觉画面,那些由音色、声和色调变化所构成的音乐形象,需要听众的情感去碰撞产生共鸣才能获得。听众每一刻都在经受着情感体验,每一天都有自己的人生积累,这些经历是与音乐引起共鸣的基础。《列子·汤问》中记述一个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创作出的音乐和钟子期所表达的感受,证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被听众准确地捕捉到,就艺术效果而言是非常成功的。这从很多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在听众中获得符合其艺术创作意图的效果来看,音乐可以明确地表达情感是确凿无疑的。因为音乐唤起了听众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段经历和创作者的音乐意图产生了共鸣。听众是一个共鸣体,但要和音乐引起共鸣则需要去主动深入寻找产生音乐的历史、社会、人文、艺术背景,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是题献给未曾谋面的挚友、知音、“我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这其中的第三乐章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第三乐章的情绪并不明确,这里只是浮现出一些飘逸不定的形象,就像人们喝醉的时候脑中的模糊景象。时而明朗快活,时而悲叹忧伤,迷惘之中,突然传来农民们的歌唱和远处军队的奏乐声。”在我们的实际听觉中,第三乐章一开始它所展现的用弦乐器的快速、跳跃的拨弦,带有一种奇异的幻想色彩,飘忽不定,轮廓朦胧,就像作者所说的 “想象的自由驰骋”,又像是酒醉后的心跳加剧,思路跳跃,带有民间音乐的旋律,仿佛在表达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显现出现实生活的一种情绪氛围,接着双簧管的长音插入了弦乐的拨奏,引出一段舞蹈性的“街头小歌曲”的旋律,带有俄罗斯民歌色彩,随后铜管乐器轻声传来进行曲节奏——“远处军队的奏乐声”,接着街头小歌曲又同进行曲的曲调按对位的方式交织在了一起,像作者所说的:“突然传来农民们的歌唱和远处军队的奏乐声。”对照给梅克夫人的书信内容,很多听众是可以感受得到作者所要描述的意境的,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情绪、音乐的创作意图都可以在听众的情感体验中得到共鸣。因为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感情体验,理解的深度自然也不会全都一致,但是不会有严重的出入。因为音乐形象其本质是欣赏者个体的内心情感体现,即使运用音乐来描绘客观事物,它所描写的也是被音乐化感情化了,而不是真实事物的本身。所以,情感能被音乐直接体现出来。

音乐也可以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和流露,间接地反映情感背后的思想意识以及触动这些情感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选自同名诗剧第四幕。作者为剧中清晨山洞前的景象做配乐。乐曲带有牧歌的风格,自由淳朴的带有田园风的主题犹如一幅描绘北国清晨的风景画,清冽的微风轻拂,云彩缭绕。这个主题在经过三次反复之后,在复奏中运用了强奏,用格里格的话,这里是“太阳已经穿越云层照射出来了”。

听众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也会浮现出自己曾经历过的清晨日出的体验,想象着在一片静谧安详的田园气氛中,一轮红日从云中喷薄而出的清晨,仿佛“白日一照,浮云自开”,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音乐触动了听众在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时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得到了音乐的间接反映。而音乐表现的方法正如柏辽兹所说的,音乐是“描写它们所激起的感情”。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首反映人与大自然为主题的交响乐,作者在每一个乐章都配有一些文字说明,第二乐章作者写了“小河旁边的情景”,贝多芬在这里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一条缓慢流动的小溪,这些是由带有三连音音型的大提琴和法国号奏出的持续不断的伴奏背景表达出来的。在乐章临近结束的时候,由长笛模仿的夜莺叫声、双簧管模仿的鹌鹑鸣叫和单簧管模拟的杜鹃三重奏,(见下图谱例)不禁联想起司空图的诗句:“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这些勾起了听众在郊外亲近大自然的感受,唤起人生游历中的种种自然景色的体验,音乐成功表现出陶醉于大自然中的闲适心情。理解音乐中所描绘的日出风景和田园生活是听众在体验音乐的情感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间接地反映出来的。

四、加强积累,丰富经验,提高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家们大都认同想象力是音乐体验的中心,例如科普兰曾说:想象力必须被激发起来使各种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相互平衡,从而让音乐体验成为一个整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包括听众、表演者和音乐创作者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并且他把情感的想象力放在首位,把音乐感动听众、表演者和作曲家的能力看做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现象。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内心的状态,是认知的动力,特别在美学体验过程当中是形成由想象而来的图案的源泉,同时也实现了对这些图案的选择。苏珊·朗格把艺术作品称作 “艺术符号”,她说:“艺术(包括音乐)是人类情感那些符号的创造。”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认为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欣赏者,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托尔斯泰在听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即 “如歌的行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这是他的人生经历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引出的情感共鸣。具体的音乐作品揭示着不同的音乐形象,由于音乐形象往往受到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性、个人性格、体裁曲式、音乐语言表现功能等因素影响而显得千差万别,因而只有随着对音乐创作背景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创作者的个性、情感、他对生活的感受在作品中的反映有进一步的理解,差别才会逐渐缩小。尽管还会存在个体的差别体会,但已经不会出现南辕北辙般的理解混乱了。毕竟在音乐形象中,共同的感受是占大部分的,即使是小部分的不同体验其中也还会有共同情感在里面。小范围的差异是正常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对同一音乐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因而听众在聆听音乐时对自身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达到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会更趋一致,这不仅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对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1]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王建欣.音乐欣赏[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荀子[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钱仁康.钱仁康音乐文选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6]柏辽兹.论音乐的模仿[J].音乐译文,1959.

[7]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听众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情感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情感移植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