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姑为海上神仙考

2013-01-16徐华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方平神仙东海

徐华龙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200020)

现在麻姑作为女寿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所产生的麻姑文化也是精彩纷呈,丰富繁杂。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就有最早的记载,随之《抱扑子》《云笈七笺》,以及志书如《南城县志》《麻姑山志》等都有关于麻姑的记载。由于这些资料出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学派,他们各持己说,造成如今的麻姑文化繁杂无序,甚至相互混淆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梳理,以期找出其真面目,考出其最初的人物原型,寻找出新的核心价值。

一、麻姑原型

关于麻姑的形象,现在大都为美丽女性,金钗罗衣,手拿寿桃,身边有鹿,这已经成为艺术作品里经常出现的形象。假如再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原型与此大相径庭。

麻姑最初原型为鸟形,这与人们传统脑海里的形象差之甚远,但却在古代典籍里并不少见这方面的文字。

《古小说钩沉》辑《列异传》:“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

此则记载,证明麻姑认为鸟爪是对其侮辱,就大怒。而蔡经顿地而亡,又可见其巫力之强。

由于麻姑的鸟形手,因此也就引申出“搔背”的典故。此典出于晋葛洪《神仙传》。谓仙人麻姑手纤长似鸟爪,可搔背痒。在历代作品里,就出现像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金王若虚《王内翰子端诗其小乐天甚矣漫赋三诗为白傅解嘲》之三“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背岂胜鞭”,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只愁今夜里,少一个麻姑搔背眠”等佳句。

其实,麻姑搔背,是道教文化发达之后所产生的现象,是在不断强调麻姑“搔背”之用,而掩盖了麻姑之鸟形的最基本的形象。什么是麻姑的最基本的形象,那就是鸟形。因为有了鸟形,才有了“搔背”的故事,才会使得麻姑形象深入人心。麻姑具备鸟形,这是麻姑最初原型,千万不可小觑其鸟形。《述异记》卷上亦云:“济阳山麻姑登仙处,俗说山上千年金鸡鸣,玉犬吠。”这里所说的金鸡,同样与鸟有着直接的联系,且不说就自然界来说,鸡是鸟进化而来的,就其外形而言,鸟与鸡的爪是相同的。《述异记》所说“金鸡”只不过是道教文化的美饰而已,其背后真正的形象,还应该是鸟。

如果这个推理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看到这里深藏着人类早期的信仰上的秘密。

在原始时代,鸟的信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史前黄河流域一带,而且在长江上游乃至下游的原始遗存中也有发现,如三星堆文化遗址的青铜人面鸟身像。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鸟形雕刻更多,如双鸟朝阳象牙雕刻、鸟形象牙雕刻、圆雕木鸟,甚至在进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双头连体的鸟纹图像。可见,鸟的信仰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早期人类的观念里,鸟是人类的祖先。无论是鸟直接降而生商人(《诗·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还是误吞鸟蛋而生人(《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怀生契。”《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都是鸟是人类祖先的例证。

这种鸟文化的信仰,至今依然在原始文化的遗存中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尊鸟、崇鸟。

为什么将鸟视为祖先?是因为鸟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表示男性生殖器。关于这一点,很多考古、民俗材料可以证明,许多专家都做过考证,有了不少新的发现。郭沫若在论道“玄鸟生商”神话时认为:“玄鸟旧说以为燕子”,“玄鸟就是凤凰”。“但无论是凤或燕,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是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①还有人认为:《水浒传》中李逵口中之“鸟”,今天四川人俗语中的“雀雀”,河南人俗语中的“鸭子”,甚至英人俚语中的cock(公鸡),也都是指男根。远古先民将鸟作为男根的象征,是毋庸置疑的②。由于材料太多,在此不赘述。

另外,鸟与海也是紧密关联的。《庄子·逍遥游第一》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关于鹏鸟的神话崇拜,就出于此处。而这一神话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鸟与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鸟与海洋最紧密结合的象征,影响后人的思维与想象。

《列异传》里:由于蔡经说麻姑“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之后,麻姑大怒。为什么麻姑大怒?这说明蔡经赞扬她“佳手”,不是对麻姑的赞美,而是在揭麻姑的过去的“伤疤”,这时候已是飘逸洒脱、无所不能的神仙,岂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具有鸟爪的事实,因此蔡经就不得不死了。不认可自己是鸟的形象,麻姑形象的重要转型,是其从麻姑原型的鸟形,变化成为人形的一个关键,以后,麻姑才真正具有美女的形象。

《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亦载: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这里,虽然还保留了麻姑有爪的事实,但是搔背改用鞭子,而不再是用爪,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麻姑成为神仙之后,其鸟爪的外形慢慢被淡化,只不过麻姑凶残的一面也同时被掩盖了,蔡经也不再倒地而亡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麻姑的原型之所以是鸟,就因为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其中暗藏了人与鸟的深刻关联。如果没有人与鸟之间的神秘关联,那么麻姑献寿的内在逻辑也就不存在了。

二、麻姑是海上神仙

为什么说麻姑是海上神仙?原因如下:

(一)麻姑是一位与海打交道的仙人

1.曾经生活在海边

据记载,一说麻姑是王方平的妹妹。《历代神仙史》载云:“麻姑仙人,或云王方平之妹。”③而方平,根据《神仙传》记载:后汉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图谶学。桓帝问以灾祥,题宫门四百余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后去官隐去。魏青龙初飞升于平都山(见《广成先生神仙传》)。按:平都山,今之丰都县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药于县之真多山,有题名云,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

王方平,东汉时人,名远,字方平。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神仙传》说的王方平是“东海人”,应该在今天连云港一带,是与海有一定关联的人,尽管他后来成仙是在丰都,但与海的联系是无可否认的。

《广异记》也记载了一个名叫王方平的人“纯孝”的神异故事:“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笃,方平侍奉药饵,不解带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极,偶于父床边坐睡,梦二鬼相语,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为入?’一鬼曰:‘待食浆水粥,可随粥而入。’既约,方平惊觉,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盖上,于釜中煮之百沸——视,乃满瓶是肉。父因疾愈,议者以为纯孝所致也。”

这个王方平不是麻姑的兄长或者同道之人,故不加评说。

而海洋历来是神仙喜欢的地方,有记载:“卢眉娘,唐顺宗时南海所贡,年十四,其眉如线而长,故号眉娘。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绡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如半栗大,而点画分明,细于毫发,又作飞仙盖,以丝一缕,为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无不备具。每日食胡麻饭二三合。上赐金凤。眉娘不愿住禁中,度为黄冠,赐号逍遥大师,后化去,香气满室。将葬觉棺轻,视之唯履在焉。后有人见卢逍遥乘紫云游于海上。”④这位卢眉娘是南海地方送进皇宫的,后来她修道成功而再回到海上,这也是与海结缘的一种自然表现。

2.见证了海洋的变化

《神仙传》记载的王方平为“东海人”,在此《传》里同样看到,麻姑也提及“东海”一词:“麻姑自说云:‘接侍’⑤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见图1)这是巧合吗?如果是,另当别论;如果不是,那有哪些需要表达的信息,或者哪些至今未被破解的内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东海是麻姑与王方平的家乡,是没有问题的。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是渤海。《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2)这里所说的“东海”,是指陆地,还是海洋,这无须思考。因为他们是无所不能的神仙,未必像凡人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在天空上也一样行走自如,所以陆地、海洋都无所顾忌。

麻姑说的“东海三为桑田”,其本意是指,麻姑行走之快,非凡无比,这表现了神仙的威力。在“接”(接待)和“侍”(侍候)之间的瞬间,就能够看到海水退后,形成了陆地,人们在那里种田、收获。而且这种状况,反复三次。可见麻姑本领之大。

图1 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字牌

后来,“东海三为桑田”被衍生成为人世间之巨大变化,却忘记其原本之意。这可能是《神仙传》原本不曾想到的吧。

麻姑在很短的瞬间,能够多次看见东海变桑田的盛景,事实上没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因此,民间将她作为长寿的象征,并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女寿星,无论宫廷还是乡间都对其进行仰慕与祭拜。由于麻姑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对她加封褒奖。唐玄宗下诏在麻姑山上建立了正式庙宇。北宋元丰六年宋神宗赵顼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北宋元佑元年宋哲宗赵煦封麻姑为“妙寂真人”;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赵佶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南宋嘉熙元年宋理宗赵昀封麻姑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而这一切都与人们追求长寿的观念分不开。有专家说:《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⑥。

(二)不仅麻姑是长寿的象征,而且海洋也是长寿之地

1.海上有长寿之草

东方朔撰《十洲记》记载:

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

祖洲之地生长不死之草,具有神奇的效果,而且能够使人死而复生,难怪秦始皇闻知之后,派人去寻找不死之草,就是为了自己长寿不死。

《十洲记》还载:“其北海外,又有钟山。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万九千里,高一万三千里,上方七千里,周旋三万里。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余种。”这里所说的神草等,都是海上生长的,而且数量之多令人垂涎不已。

2.海上有仙酒

海上有仙酒,好像是一荒诞不经的事情,但是酒在现实生活里,它不仅仅是道家生活里的普通饮品,也是道家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仙酒更能够使人长寿,这样酒当然受到欢迎,即使是在海上依然令人向往。东方朔撰《十洲记》记载:“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虽然这种酒不是粮食酿造的,而是泉水如酒,“数升辄醉”,这样的好酒还能够“令人长生”,再说其离会稽七十万里的海上,怎么不令人神往?

3.海上有蓬莱

蓬莱是一仙岛,古有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海内十洲记》亦载:“蓬丘,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宫,盖太上真人所居。唯飞仙有能到其处耳。”

蓬莱仙岛就是麻姑居住的地方。在《神仙传》里:麻姑就说过:“向间⑦蓬莱,水乃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如果将此话翻成现代汉语,可为:麻姑“过去居住在达蓬莱岛时,发现海水少于以往,这次再见时,海水更是少于过去,海洋难道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在这里,“向间”一词,可作“过去居住”解。“向”,有“从前”之意。如《庄子·山水》:“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而“间”,是一会意字,古写作“闲”,“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本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因此,将“间”引申为居住,也无不可。

由此可见,麻姑曾经居住在蓬莱,否则又如何能够细微注意到海水的涨涨落落,又如何去关心海水退却而去形成陆地的尴尬情形。其背后的潜台词是,麻姑更关心她的居住地蓬莱仙岛的生存安全。特别是麻姑在刚刚见到方平的时候,就“自说”(亦作“自言”)这段话语,可见其担心的程度是何等之大。其后,“方平笑曰:圣人毕言,海中行复扬尘也。”译成白话,“圣人都已经说了,东海马上就要扬起灰尘了”⑧。这种担心,就显得不以为怪了。如果海水变成陆地,蓬莱仙岛的环境则被完全破坏,道家修身养性的天地也就不存在,麻姑的家也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蓬莱仙岛是一种道家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如果它真的消失,那是对道家的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难怪成为麻姑与方平见面的重要话题。

中国蓬莱有多处。山东蓬莱县的来历,就传说与神仙有关。浙江的岱山也有蓬莱仙岛,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在岛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甬东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曾到过“三神山”之一的蓬莱仙岛,即今之岱山⑨。

“八仙过海”传说也与蓬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在蓬莱阁上下棋,铁拐李提议:我们何不乘着酒兴飘洋过海游玩一番呀?众仙都同意,过海时以自身宝器作为渡海工具。谁知行至海中与龙三太子发生恶斗,经过观音菩萨出面调停,八仙顺利飘洋过海去了。这个传说证明,其八仙过海,就缘于蓬莱。吕洞宾就住在蓬莱仙岛,有钟离权《赠吕洞宾》诗为证:“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白云观志》则把吕洞宾列为“蓬莱派”,也都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八仙与蓬莱的关系如何之紧密。

因此,可知八仙过海是典型的具有道教思想的传说,其让人相信:海上有仙境、不死草等人世间所没有的东西,正因如此,会令人神往。“拿道家神学来解释宇宙之冥想,去老庄时代不久即见之于淮南子(纪元前178—122),他把哲学混合于鬼神的幻境,记载着种种神话。道家的阴阳二元意识,在战国时代已极流行,不久又扩大其领域,参入古代山东野人之神话,据称曾梦见海外有仙山,高耸云海间,因之秦始皇信以为真,曾遣方士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往求长生不老之药。由是此基于幻想的立脚点遂牢不可破,而一直到如今,道教以一种神教的姿态在民间获得稳固之地位。”⑩这话是有道理的,特别是说到“古代山东野人之神话”,相信海上有长生不老之药,与其生活在靠海地方有很大的关系。

(三)民间习俗、信仰则进一步证明麻姑是海上神仙

晋葛洪《神仙传》卷七:“麻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余姑山。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在这里,麻姑用民间认为的具有神奇功效的灵芝来酿酒,献给西王母作为寿诞的礼物,因此被民众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其实,这里的灵芝与西王母同样也是长寿健康的象征。灵芝生长在山里,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

而西王母生活的地方,一面却靠着海:“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⑪按照传统来说,西王母是生活在昆仑山中,但是依照此段记载来看,昆仑的一面就靠在“西海”。现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看到昆仑山的东部有海,但远在万里之外,《山海经》的创作者是无法测量这样的距离的,但是却明明白白地记载了这样的事实,不能不使人感到先人与海的情结是多么深刻。

在浙江台州括苍山,有“麻姑山”,其山巅称为“麻姑岩”“丹霞洞”的地方,均传说为麻姑、王方平、蔡经等的神仙所隐居之所。于此,在葛洪《神仙传》里就明确地记载,括苍山是麻姑、方平等人的修炼场所,故山上留下一些痕迹也在所难免。清光绪《仙居县志》亦载:“麻姑岩,一名仙姑岩。巨石谽谺,矫如人立。昔麻姑访王方平、蔡经,尝隐于此,故以名岩,其上有洞,旁有两石相峙,高深各逾丈,俗呼风门,有麻姑像存焉。”众所周知,台州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居山面海,而为台州所辖的括苍山当然也离海不远了。这里的麻姑与海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葫芦岛地区地处沿海,海岸线达数百公里,这里的民众同样信仰麻姑,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要过麻姑节。按传统习俗,在麻姑节来临前,人们要烧纸祭拜逝去的亲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以致于随着麻姑节的临近,一些商贩又把烧纸摆到街路两旁,占道经营,也有一些市民不顾禁令,把烧纸拿到城区路口焚烧,影响城市形象⑫。清光绪二年《兴平县志》:十月朔祭先祖,焚纸加门,曰“祭麻姑”⑬。可见,麻姑信仰的地方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都有,但大都在沿海地方,即使在河北、江西等地,从中国整体区域版图来鸟瞰,它们都很接近东海、渤海等地方。

三、余证

(一)鸟会给人以长寿

关于此说,可在《山海经·海外东经》得到印证:“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其原型为鸟身人面,具有为人添寿的功能(见图2)。《墨子·明鬼》:“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若以郑穆公之所身见为仪,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这里依然是句芒,它已成为神,给了秦穆公19年的寿期。如前所说,麻姑的原型为鸟的话,麻姑祝寿,也就是用神鸟来祝寿,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即顺理成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初期,为了在无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维修和维护,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单位沿袭了我国干线铁路的做法,从而形成了该类维修集约范式。

图2 句芒

在清郭则沄《红楼真梦》第五十六回《舞彩衣瑛珠乍归省,集金钗柳燕共超凡》里就有麻姑变化成鸟而进行祝寿的情景:

“一时小厮们移过檀几,几上放着香炉一座、清水一杯。那道士口中念念有词,炉内沉香即时自热,又取杯水吞了一口,向台上喷去,好像一条白龙飞过,化成一片银光。只见一个玉颜鸟爪的麻姑,穿着紫霞仙帔、碧晕仙衣,袅袅婷婷立在戏台之上。后面跟着十二个仙女,分为两排,一个个都有沉鱼落雁之容,抱月飘烟之态,同时向王夫人裣衽下拜。麻姑拜罢起来,扔起碧绡巾,变成一只青鸟,又从袖中取出一盘蟠桃,鲜红可爱,放在青鸟背上。那青鸟便向寿堂正面飞来,一眨眼间,那盘蟠桃已放在正面紫檀长案之上。看着青鸟振翅飞回,到了麻姑手里,仍化作碧绡巾,笼在袖中。少时,又向空中招手,飞下一只白鹤,鹤背上驮着玉杯。麻姑取出袖中金壶,斟满了百花仙酿,指引那鹤飞向王夫人面前劝饮。王夫人先不敢喝,那鹤只是不走,不得已举杯干了,顿觉满口芬芳,精神倍长。随后又飞下几只白鹤,照样驮着玉杯,麻姑逐一斟满,指引他飞向薛姨妈、李婶娘几位年高的面前。他们见王夫人先喝了,也都举杯喝尽,那一群鹤飞回台上,麻姑举手一挥,顿时不见。”

这段描述,进一步可以证明:麻姑的原型是鸟,而且鸟也可用来祝寿。这种关系在《红楼真梦》作者的思想里十分清晰,同样也被老百姓所接受,否则就不可能有人来欣赏这样的文字情节和舞台场面。

(二)南山与海有关系

有一则《寿比南山的传说》就从民众的视角,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琼州突然间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脉因此也就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南山(今三亚市的鳌山,也叫南山)安然无恙,一棵草一棵树也没有被损坏,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有受伤,更没有死亡的。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都成了仙。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去病,无病健身,个个长寿。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寿比南山”这句话也就一直沿用至今⑭。

这种传说,打上了浓重的现代人的主题意识,但是其基本内核是有根据的。寿比南山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秦岭终南山。《诗经》产生于周代。周都为镐(今陕西西安),因此《诗经》南山特指西安城南的终南山(俗称“南山”)。由于中国山岳众多,叫南山的地方不胜枚举,更有各种附会演绎,就产生“寿比南山”之说。而海南三亚的南山之传说的流行,恰好证明了祝寿、献寿也都与海洋相关。

虽然,这则传说没有提及麻姑,但神仙的地点从内陆的南山,换到了海边的南山,是海洋文化意识增强的自然显露,更是长寿由内陆向海洋延伸的表现,麻姑作为与长寿相关的主体,《寿比南山的传说》则有力地证明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其他

《龙文鞭影》七虞:“西山精卫,东海麻姑。”大家知道,《龙文鞭影》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在这样一部蒙学著作里,强调“西山精卫”与“东海麻姑”的对仗,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麻姑是东海之仙。

旧时,枕头叫做麻姑剌。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近见梁孝廉处素履绳《题汪亦沧日本国神海编》云:‘通宵学枕麻姑剌,好向床前听斗牛。’其俗以木为枕,号‘麻姑剌’,直竖而不贴耳,故至老不聋。”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四八:“今案枕名‘麻姑剌’即makura(马苦拉)。旧式者以木为之。正面侧面均呈梯形,高约八九寸。正面底部下阔约尺许,侧面下阔约其半。上有软垫呈圆棒状,固定于木,以之枕于后脑凹下。盖旧式日本女人梳‘丸髻’,男子梳‘曲髻’,颇费事,故用此木枕,以免损其发式。所谓‘至老不聋’云者,如非误会,则欺人之谈。”⑮

称之为麻姑剌的枕头,与麻姑神仙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试想一下,如果枕头能够将人带进睡梦里,不仅可以睡个好觉,而且还可以让你在梦里自然地飞翔,上天入地,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那不就是神仙的本领,不就是人们幻想世界的一种境地?从这一点来说,称之为麻姑剌的枕头与神仙之道术也似乎有着一定相同的功效了。

综上所述,麻姑为海上神仙的结论,或当一说。

注释: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56页。

③④《历代神仙史》,上海宏善书局,1936年,第214页,第229页。

⑤关于“接侍”一词,很多书籍里往往被误认为“接待”。如《历代神仙史》第214页载:“姑曰:‘接待以来,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于往者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

⑥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⑦“间”,有书里写为“到”,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但笔者更倾向于“间”字。

⑧(晋)葛洪:《神仙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⑨百度百科:蓬莱仙岛条,http://baike.baidu.com/view/355773.htm。

⑩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朱融庄译,世界新闻出版社,1938年,第153-154页。

⑪《山海经·大荒西经》卷十六。

⑫《葫芦岛新闻网》,2011年8月12日。

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⑭《寿比南山的传说》,http://www.b181.com/chuantong wenhua/ctgs/ctgs-8133.html,2012年5月10日。

⑮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作家出版社,1962年。

猜你喜欢

方平神仙东海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春雪
东海采风作品选
自主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春雪
精卫鸣,歌东海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