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2013-01-15王京香
王京香
武汉市某义工组织与大学生志愿者举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高校体验生命”活动。16名大学生志愿者用拍遗照、躺棺材的方式体验死亡。“死而复生”后大学生纷纷感慨:“感受过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11月3日《武汉晚报》)
生命的可贵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理应对生命的价值有理性的认知。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新生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诸如大学生轻生事件,不但让家长痛彻心扉,也让高校承担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事件背后,诚然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较大心理压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中国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有一定关系。
众所周知,今天的孩子着实不易。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书包,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了竞争的残酷。除了考试科目,就连体育这样的课程也大幅缩水,连“革命的本钱”都亏欠,更何谈生命教育。即便大学生,对生命教育也知之甚少。随着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关于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呼声一直不断。
显然,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开展“高校体验生命”活动,让大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设计太平间、让大学生躺进“棺材”的做法则有些欠妥。且不说有些拿“生命”开玩笑的意味,那些“死而复生”的大学生在一笑而过之后,是否真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是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开展生命教育并非简单的“生”与“死”,像报道中那样的做法是对生命教育的曲解。生命教育不是空对空,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并且渗透于各种教育当中。比如,教育孩子珍惜生命,可以与感恩教育相联系,试想,但凡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怎么会舍弃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父母而选择轻生呢?对于生命的保护,可以与健康教育相联系,也可以与安全教育相联系。比如,学生的自救能力、逃生本领的学习,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甚至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怎能说不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呢?
显然,生命教育内容是活生生的、是丰富多彩的,相应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反过来,如果一说到生命教育,就想到了坐而论道,弄成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这样的生命教育无疑是学生难以接受的,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生命教育还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而且应该从“娃娃”抓起。而要搞好生命教育,无疑需要科学的设计,要有适合的内容,也要多样的形式。但显然,生命教育不是躺进“棺材”这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