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退役运动员保障的思考*——公共事业管理视角

2013-01-14马渲会薛成杰刘思会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竞技物品

马渲会,薛成杰,李 超,刘思会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显,退役运动员的保障和就业安置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制度迫在眉睫。但是,究竟如何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的保障,应该将其纳入到哪一个知识领域中去探索、发现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的有效方法,却没有引发大众的广泛讨论。众所周知,我国竞技体育采用的是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使得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包括退役运动员在内的运动员就应该是一切由国家包办的形式,行使主体理应是政府。笔者无意去争论这一问题,只是试图以另一种方式,探索被既有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过滤掉的信息和缺失的命题。

1 退役运动员保障与公共需求

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个社会需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出多少这样的产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量,生产的原因是存在相关的需求。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求,即指生产、生活中的人身安全等。第三层次是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包括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得到别人的友情与爱情等。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求,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和需要被别人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从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至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不仅仅是“经济人”、“社会人”等简单、单一的群体,而是具有多重需求的复杂群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是这种复杂群体多重需求的集中体现。

而从需求的主体来看,需求可以分为个人需求、群体需求和公共需求。一般情况下,群体需求被视为公共需求,但群体需求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共需求,公共需求则是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需求。退役运动员保障制度作为特定群体的需求,属于现代社会的公共需求之一,理由如下。

首先,退役运动员是我国在举国体制下发展竞技体育的特殊产物,由于举国体制其自身具有的特点,政府支付体育事业绝大部分的费用。在竞技体育方面,运动员从进入少体校开始,直至进入省队乃至国家队,一切吃、穿、住、行的费用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每月可以领取一定的工资和补助,加上封闭式的训练方式,使得运动员们只注重体育项目成绩的提高而忽视文化修养、生存技能的培养。此外,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加大了运动员训练的强度,延长了训练时间,增加了运动员在训练中致伤、甚至致残的可能性。这样使得运动员退役以后,难以适应日趋完善和深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是由相关部门有计划地安排解决的,是一种由国家包办、包管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地方行政机关精简机构,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竞聘上岗,企业减员增效带来了下岗人员增多,使计划分配的方式受到了冲击,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1]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或无法胜任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多,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建国以来,因各种因素待安置人数逐年增多,累积数量高达30余万人。[2]如果不尽快建立完善的退役运动员保障,放任退役运动员滞留人数增加,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表示,运动员保障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退役运动员问题处理得不好,势必会影响群众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供给不足,最终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诸如“亚洲第一大力士”的举重运动员才力因贫困而英年早逝、前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因生计变卖奖牌、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在澡堂做搓澡工等新闻,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综上所述,退役运动员保障虽然只是特定的群体需求,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而对全社会来说,仍然是有益的,因此属于现代社会的公共需求之一。

2 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依据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可以将社会上的物品分为三类,即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其划分标准是根据社会物品的市场属性,即消费的排他性 (excludability)、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竞争性 (rivalness)和非竞争性 (non—rivalness)。排他性是指排斥他人消费的可能性,即使用权或拥有权的垄断性。非排他性是指消费上的非排斥性,即只要物品被提供以后,无论其意愿如何都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竞争性是指某一物品供某人消费之后即无法让其他人享用,如果增加消费者,则必须增加物品数量,从而增加物品生产成本。换言之,给定的某一物品的消费者增加,其引起的边际生产成本不为零。非竞争性是指给定的某一物品的消费者增加,其引起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同时拥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属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同时拥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其余的物品则为准公共物品。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是: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量的物品。由此,我们可以将各种物品做出如表1所示的划分。

表1 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划分

显然,退役运动员保障不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不属于私人物品。因为它只是特定群体的需求,对于最广大的公众而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退役运动员保障制度不是纯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根据前文的论述,退役运动员保障属于现代公民的共同需求之一,因此可以将退役运动员保障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俱乐部型准公共物品 (如表1所示)。

3 公共事业管理视角下的退役运动员保障

3.1 需求的属性与物品特征的联系

物品的概念和需求的概念恰相对应,可以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的物品,以及满足部分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的物品;私人物品是指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非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求的物品。由物品的需求主体和物品的市场属性可以得出不同物品的供应主体,如图所示。

3.2 退役运动员保障供给主体的思考

个人需求不同且多种多样,导致私人物品难以进行统一的无差别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将这些私人物品完全的交给市场,由市场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但是,对于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来说,由于需求是普遍需要的,市场难以进行差别的供给,因此单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解决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或者说,对于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来说,不存在理想化的完全竞争,因此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存在市场失灵。所以,作为准公共物品的退役运动员保障无法由市场作为供应主体。那么,是不是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理应是政府呢?娄成武教授认为,全社会对公共物品有共同需求,且公共物品往往规模庞大,生产所需的初始投入巨大,市场无力提供,只能由政府统一供给,由全体纳税人买单,因此纯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是政府。而在张康之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中则提出,我们现处于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首先冲击的是政府,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随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日益增长,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的垄断地位已经无法维持下去,因而要求政府必须与非政府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以便形成多元的、灵活的公共物品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约束因素的乏力,政府难免出现低效率和负面效应,即存在政府失灵。介于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准公共物品的供给者是第三部门成为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应当是以第三部门为主,政府扶持,市场补充参与的一主二辅的三元供给结构。[4]从而论证了作为准公共物品的退役运动员保障的供给主体不应该是政府,而是公共事业组织和第三部门。

3.3 公共事业管理与退役运动员保障

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迄今为止并没有达成共识,笔者从何为公共事业的角度,引用娄成武教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

公共事业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求和社会公共需求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务。公共事业管理则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4]由此可以得出,退役运动员保障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的一部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虽然其直接受益对象是退役运动员这一特殊的群体,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正的外部性,对全社会而言,仍然是受益的。

综上所诉,以公共事业组织代替政府的主体地位,切实、有效的解决退役运动员面临的问题是有理论支撑的。

4 退役运动员保障的现实思考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学者曾给出了举国体制的定义。比如,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认为,“举国体制,从一般意义讲,是在特定时期和资源约束双重背景下,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需要,或为了应对某种突发事件,运用的较大规模的调配资源的组织方式和运行体系,其本质特征是国家利益目标至上性。”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之后得出结论,现在对于举国体制的主流认识中,无不强调了国家利益的至上性。这使得举国体制成为典型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具备政府行使几乎全部管理职权、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以及行政手段是主要管理手段三个主要特点。因此,政府是行使的主体。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作为竞技体育的其中一部分,其行使主体也不可避免的是政府。

现在我国国内体育市场不成熟,国民在体育消费能力不高,还不具备依靠市场提供力量发展体育的客观环境,因此举国体制仍将是现在要继续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军优势的最佳选择。如果现在就将体育全面推向市场,势必会导致大量的体育项目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消失。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仍将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存在。如上所述,退役运动员保障的供给主体在短期内不会由政府转变为公共事业组织和第三部门。

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据,提出了后工业社会观,他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分为三个部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公众的社会,在与公众利益攸关的社会问题上,需要依赖于公众的权威。而与工业社会不同的是,后工业社会处于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使得后工业社会无法像工业社会那样,依靠法的精神和科学原则而建构起一个管理型的社会治理体系来管理社会,相反,管理型的社会治理体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而,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政府需要寻求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事业组织的合作,更加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

诚然,退役运动员保障问题的日益突显,表明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单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对于准公共物品和准社会事务的供给提出了相当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虽然要达到这样一个既定的目标这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发现。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水平逐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国民收入增加到一定量,国内体育市场逐渐发展成熟之后,就可以在现实的实践中,努力将退役运动员保障的供给主体由政府逐渐转变为公共事业组织。

5 结语

笔者通过对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公共需求属性、物品特征、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公共需求属性与物品特征的关系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论述了退役运动员保障的供给主体以及退役运动员属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原因,进而在理论上提出可以在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中,运用相关方法和手段去探索建立和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解决退役运动员面临的实际困难。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以政府为行使主体的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自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16块金牌以来,中国的金牌数在往后的奥运会上几乎都创新高,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更是以51块金牌的傲人成绩位居金牌榜首位,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也以38金的可喜成绩位居金牌榜第二名。中国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这些成就无不归功于举国体制。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暴露的问题亦日益突显,传统意义上的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局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唯一供给者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公共事业组织和第三部门的逐步参与,正在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相信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进行,经济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国内体育市场的不断成熟,公共事业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管理视角下的退役运动员保障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

[1]李卫红.我国中部地区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2]罗嘉司,屈晓宁.法制视角下退役运动员出路分析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7(03):18.

[3]张康之.公共管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4]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1.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竞技物品
称物品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竞技精神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