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问题研究
2013-01-13刘旭阳
梁 婧, 刘旭阳
(1.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北京101416; 2.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北京101416;3.装甲兵工程学院 技术保障工程系,北京100072)
加强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是全面提高联合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水平、增强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机械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转变的重要内容。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是对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的设施、装备、器材等物质保障条件,以及时间、空间和社会环境等的统称。加强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对于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创新发展,提高部队现有装备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加强条件建设的重要意义
装备训练任务的完成以及装备训练改革的进展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装备训练条件提供的物质、技术和信息的整体支撑[1]。准确认识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科学论证其建设主要内容和基本措施的重要前提。
1)是确保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落实的物质基础。军事训练强调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四落实”。制约训练“四落实”的因素很多,训练条件是最基本的客观因素。装备保障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培养能够驾驭现有装备的技术人才,基本方式是通过人与武器装备、设施设备直接打交道,磨炼能力素质,提高人装结合水平,对训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2]。没有基本的训练条件作支撑,训练内容落实就没有依托,训练效果也无法得到可靠保证。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和内容,完善配套各种训练条件,为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有效落实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是适应部队装备体系结构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随着武器装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部队装备体系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逐步由过去的单件单装向体系化、组合化、信息化转变,对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装备特别是信息化武器装备,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训练保障条件和手段。只有着眼部队装备体系结构发展变化,加紧装备保障训练条件配套建设,才能推进新装备作战保障能力的如期形成,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整体跃升。
3)是推进装备保障训练转变进程的客观要求。推进机械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转变,是深入贯彻中央军委决策指示,主动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要求,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能力,做出的重大举措。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在推进装备保障训练转变的过程中,装备保障训练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训练条件建设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需要,着眼实现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的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野战化,不断完善训保配套,推进机械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转变,既是装备保障训练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装备保障训练转变的客观要求。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是确保训练有效落实,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经过近年来武器装备联保联训的探索与实践,训练条件较薄弱的情况有较大改观,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指挥平台、训练场所、保障资源、经费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
1)训练平台相对滞后。尽管诸军兵种建立了大量的指挥管理信息平台,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各类平台和数据库的兼容性、扩展性较差,难以满足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训练的深入发展[3]。目前我军的各类指挥平台,无论是纵向上从战略、战役到战术,横向上军兵种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还是平时管理基础数据库与战时指挥平台的有效对接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从而彻底解决保障需求不清、训练内容不实的问题。
2)训练场所尚不配套。军区、军兵种装备部指挥中心设施设备性能较落后,缺少专属的装备保障训练基地,难以满足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室内推演和室外实兵演练需要。使用时通过租用或经上级协调训练场所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借助相应的机制作保证。
3)保障资源仍然落后。近年来,大量新型武器装备陆续配发部队,现有训练保障资源在数量、质量、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的需要,迫切要求研发配套针对性强、贴近实战、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集约高效的新型装备保障训练手段。
4)经费标准尚不明确。受我军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实践经验尚浅的制约,还没有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经费保障标准,目前主要采取先训后补的方式进行专项经费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训练条件建设的难度。
3 建设的主要内容
合理确定训练条件建设的内容,是加强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的关键。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必须着眼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需求,遵循“以装备保障训练大纲为依据,以现有装备保障训练条件为基础,以新建改建为补充,以资源整合为主要途径”的原则。
1)信息化的训练网络。以部队现有网络条件为基础,以各级装备保障训练机构为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综合集成,构建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网络体系,基本实现训练管理与实施的“网络化”。重点要建好三级训练网络:一是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局域网。在团以上建制部队分别建立涵盖不同训练范围的局域网,实现部队内部教学训练和训练管理网络化。二是装备保障教学机构局域网。在战区各装备专业培训基地建立局域网,开发网络课程,完善信息资源,构建教、学、研、练、考、管一体的网络化教学训练模式。三是战区装备保障训练广域网。以战区装备保障模拟训练中心为依托,链接和集成部队装备保障训练局域网、装备保障教学机构局域网,实现装备保障训练的一体管控、信息共享、远程训练和远程技术支援等功能[4]。
2)模拟化的训练手段。完善模拟化训练手段,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主要需要完善:一是系统模拟手段。在总部的顶层设计和牵头下,由军区和部队根据担负的任务,开发模拟训练系统,模拟作战行动、战场情况及装备保障行动。二是实装模拟手段。在生产模拟训练装备的同时,信息化和技术改造退役报废装备。三是仿真模拟手段。模拟复杂电磁环境和装备“软杀伤”等情况,搭建近似实战的虚拟战场环境。
3)野战化的训练设施。依托现有综合训练基地,增加训保配套要素,建设野战化训练环境。重点需完善:一是野战装备保障指挥设施。为团以上部队装备部门配齐移动式指挥方舱、一体化指挥平台、野战指挥帐篷等野战指挥作业装备器材等。二是野战化战场建设。模拟实战环境,完善现有综合训练基地;完善仿真和系统模拟等手段,为实施野战供应保障训练提供条件。三是野战模拟装备。研发模拟装备,设置装备战损情况,为实施野战抢救抢修训练提供条件。四是训练监控系统。开发导调和评估系统,实现野战装备保障训练全程监控和效果评估[5]。
4)系列化的训练教材。联合战役装备保障训练教材是装备保障训练实施的重要依据。主要是要完善:一是装备保障指挥教材系列。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装备保障指挥教材等。二是装备专业技术训练教材系列。按照人员、专业类别和工种,完善单兵专业共同训练理论和操作教材,单兵专业技术训练理论、技能基础训练和“一专多能”训练教材等[6]。三是装备保障综合训(演)练教材系列。按照演练的组织职能,完善各级训练、演习教材。
4 加强建设的对策措施
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是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建设难度大,必须树立正确的工作指导,统筹谋划、理清思路,力争以较少的投入,谋求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1)科学论证,搞好顶层设计。在深入部队调查摸底、论证需求的基础上,着眼实现装备保障训练的“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野战化”,严格对照装备保障训练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逐项研究每个专业、每个内容的训练条件要求,确定各级单位装备保障训练条件建设的内容、标准,制订规划和计划,确保训练条件既能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训练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建设目标。
2)突出重点,逐步完善配套。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根据现有经费保障能力,急需先建、重点突破,逐步推进训练条件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在部队类型上,优先搞好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主要方向、担负主要作战任务部队训练条件建设;在建设内容上,优先完成训练基地、大型适应性训练场地和新装备训练场地建设,优先配齐信息化保障装备和训练设备、器材、教材。
3)立足现有,整合训练资源。立足现有、勤俭建设,坚持能够利用的不改建、能够整合的不新建,在统筹利用现有训练资源和拓展其功能上下工夫,尽可能对现有训练资源进行机构并改、要素补缺、设施手段配套,充分利用既有的保障设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4)区分任务,明确建设职责。尽快建立健全训练条件建设法规制度,区分总部、战区和部队的建设任务和职责,明确经费标准和渠道,完善建设质量监督机制,实现条件建设从标准制定、立项论证到建设实施、验收、管理维护的全程监管。
(
)
[1]阮朝阳.军队装备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397-427.
[2]胡利民.装备训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47-157.
[3]白松卫,龚传信,古平.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训练内容体系创新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6):14-18.
[4]陈玉统,王成恺.适应车辆装备保障训练改革 大力推进训练条件配套建设[J].汽车运用,2011(2):10-11.
[5]姚伟召,陈庆华,李鑫,等.部队装备保障训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2,23(5):19-23.
[6]关冰兵,李长海,穆彤娜.现行体制下装备联合保障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2,23(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