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采血法在重症患儿的应用*
2013-01-10孙丰伟孟令国吕方启
孙丰伟 孟令国 吕方启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入住NICU的病人多数需要紧急抢救,患者的上肢、躯干部位是实施救治的重点部位,救治人员围绕其间,没有空间进行桡动脉、股动脉的采血化验。足背动脉远离躯体,此处采血可以避免与抢救部位竞争,做到抢救与监测血液指标同步进行。资料显示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1],为本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足背动脉穿刺具有不受体位限制,易暴露,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但临床报道减少。我院NICU科对170例住院病人行足背动脉穿刺,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采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170例需紧急采血行血气等检测的病人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00例,女70例,随机分为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组(95例),单人足背动脉穿刺组(75例),两组年龄无统计学意义。
1.2操作方法
1.2.1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组 常规准备(5 ml空针连接7号头皮针)。在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最强处以指甲掐痕做一标记,喷雾消毒,穿刺者左手握住患者脚掌,右手持头皮针,在标记处下方0.5~1 cm处,以15-20°角循向心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妥善固定穿刺针,助手回抽血液至所需量后拔针,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5 min以上。
1.2.2单人足背动脉穿刺组 所以器材,消毒,标记,同上。左手掌心握住患儿脚掌,右手持采血针,在标记处下方0.5~1 cm处,以15~20°角循向心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左手妥善固定穿刺针,采血至所需量后拔针,同时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5min以上。
1.3评价指标
两组使用穿刺处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个指标来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表1 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采血与单人操作成功率与血肿率比较
注:#与##相比:χ2=4.77 ,0.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70例患者共有14例出现血肿,其中双人组3例(3.2%)例,单人组9例(12.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人组一次穿刺成功88例(92.6%),单人组62例(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足背动脉穿刺的优点[2](1)足背动脉位置表浅,易触摸,较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等皮下脂肪分布少,周围软组织少,活动度差,动脉管壁厚,弹性好,易于穿刺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即使穿刺失败也不易形成血肿。同时,穿刺处渗血少,止血容易,不易造成穿刺处青紫,按压时间较短,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2)足背动脉与桡动脉同为末梢动脉,穿刺和观察简单、方便,反复穿刺不易形成血管内壁瘢痕组织增生,避免影响血流通过。患儿体位不受限制,且穿刺时暴露范围小,在冬季有利于保暖。
(3)对于需反复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等危重患儿、血肿形成、采血困难者,可使用足背动脉穿刺与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动脉循环穿刺,减少同一部位的反复穿刺,降低局部血管的损伤及血肿形成的几率,从而减轻患儿痛苦。
3.2双人配合采血与单人操作的比较 传统的单人采血手法,手持穿刺针抽血失败率高,穿刺者一手固定下肢,另一手既要固定穿刺针头,又要抽吸血液,手易抖动,加之危重病人的烦躁不安,容易使针头穿透或滑出细小血管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穿刺的成功率。双人配合穿刺法:7号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连接5ml注射器,操作者以左手固定患者手足,右手持穿刺针刺入,助手轻轻回抽,回血后,穿刺者固定穿刺针头,助手持续抽吸至所需标本量,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尤其是小儿的穿刺采血。
3.3穿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①熟悉足背动脉解剖学,足背动脉走行在自内、外踝最突点连线的中点至第一跖骨间隙处[3],穿刺点应选择在足背动脉搏动最强处的下方0.5~1 cm处,第一跖骨间隙内。②进针角度、穿刺速度快慢适当,太快易穿透血管引起血肿,太慢会引起疼痛。穿刺时如遇无回血或回血不畅时,忌匆忙拔针,可缓慢退针或适当调整针尖斜面方向,直至见到回血。③双人配合应熟练默契,穿刺后应用绷带缠压止血。
[1] 徐凤云,江建华.小儿动脉采血部位选择的探讨[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8,4(2):5.
[2] 金利萍,戈道永,等.足背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72.
[3] 李三中.足背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M].医药产业资讯,2006,7(1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