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粗心问题的理性思考
2012-12-29王欣秀孙振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教师经常把学生的计算错误用“粗心”这一理由来解释,那么,到底学生计算粗心都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粗心现象?如何解决这些粗心现象?笔者通过访谈和思考的方式对此进行了探究。
案例一:强化训练的影响
生A:70×30+45=100+45=145。
师:明明是70乘30,你为什么算成70加30呢?
生A:我一看到70和30,头脑中马上想到100,因为70和30刚好凑成100,以前老师告诉我们看到能凑成整百的数要先凑成整百数再算,这样计算简便,我就没看中间是个什么符号。
思考:案例中,学生由于先前教师在教学加法时总结的“凑整百数”的负影响而出错。可见,教师要尽量减少死记硬套性质的训练,防止因强化训练而造成的负影响。
案例二:不明算理的迁移
生B:4.75+3.4=5.09。
师: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后再加减,你这样算是怎样想的?
生B:老师,我们以前计算加法是把末位数字对齐,因此,我经常忘了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后再加减,为什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不一样呢?
师:不管整数还是小数都必须是相同的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小数加法只有对齐了小数点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如……
生B:老师,为什么必须相同的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
思考:案例中,生B计算错误的原因表面看是受整数加法的负迁移,实际根源是学生不明白小数加法的算理,不明白为什么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后才可以相加。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算理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案例三:混淆计算方法
生C:32×101=32×100+1=3200+1=3201。
师:你这样算,是怎样想的?
生C:老师,我想32乘101,可以先用32乘100,少了1最后再加上,老师以前说少算的要加上。
师:32乘101等于32乘100加1的和,100加1应加小括号,然后根据乘法分配率得到32×100+32×1=3232。
生C:老师,我明白了,算错的原因是不会把101拆成100加1的和,不会用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我原先就不会这种计算方法。
思考:案例中,生C因为没有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又混淆了整数加减法简算的方法,导致计算错误。可见,教师应该挖掘学生计算的真正原因,从根源上解决,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反思:
1.教师要微观了解粗心的现象
对于学生计算时的粗心现象,教师要进行详细的微观了解。“千错千思想,万错万模样”,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学生首次出错时,要细致地加以观察、分析、统计、分类,对典型错例最好能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生真实的粗心原因,为查找深层原因奠基。
2.教师要理性查找粗心的原因
教师对于学生粗心原因的分析要有理性,要在经过共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错例进行深度访谈,把握学生个性化的错因。教学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才能诊准学生的错因,为重新有效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要针对原因重新建构
在找准错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建构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要紧密结合错因,哪儿错就在哪儿建构,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明确错因的基础上自主实现重新建构,这才是解决学生计算粗心的最佳策略。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