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抽象问题解决策略
2012-12-29毛秋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得来的。” 对于数学中的诸多抽象问题,教师应发挥教学智慧,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抽象的数概念转化为具体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思维等活动逐步建立清晰的表象。尤其重要的是,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下面,我结合课例,谈谈对数学抽象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操作感悟,化抽象为具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操作感悟,遵循学生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真正实现了智慧在学生的指尖上。
教学案例:“认识11~20”
师: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教师一根一根地摆出小棒,得出有12根小棒)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出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生交流)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把12根小棒6根6根地摆。
生2(辨析):左边6根,右边6根,还是要数数才知道。我是2根2根地摆的。
生3:我左边摆10根,右边摆2根。
生4:10根小棒摆在一起,也不能一下子看出有10根。
师:是啊!10根小棒这么摆在一起,不数哪知道有10根呢?不过,在数学上,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地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数满10根,把它们合起来捆在一起。(教师边说边将黑板上的10根小棒拿下,绑成一捆)看到这一捆,我们就知道它代表一个十。(学生操作:一起数小棒,数到10个一,就把10根小棒捆起来)
师:这一捆就表示1个几?我们记数时,只有满了10根才能捆起来。我们再检查一下,手里的这一捆是不是一个十。(学生一起解开皮筋,再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0个一合起来就是1个十,1个十也就是十个一……)
师:同学们想一想,13根小棒该怎么摆?
生5: 1捆和3根。
师:为什么要拿1捆和3根?
生6: 1捆就是一个十,一个十再加3个一就是13。
师: 20根小棒又该怎么摆呢?
生7: 10根小棒就是一个十,捆了一捆后,又有了10根,再捆成一捆,这样就有两捆了。
师生总结:一个十再添一个十就是两个十,就是20。
……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能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数和几个十组成的,为进一步学习数位“十位”“个位”以及数的读法和写法做了准备。
二、童话联想,化抽象为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中指出:“教师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世界大门的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童话联想,能让教师快速无碍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学案例:“个位 十位”
师:大家观察自己所写的11~20各数,看看每个数是由几个数组成的?
生:由两个数组成的。
师:我们把这些数叫做两位数。关于两位数,还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呢!
播放动画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数字王国里住着很多数(画面出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家)。有一天,两位数的家里传来了吵架声。(画面切入到两位数家里)噢,原来是11里面的两个1在吵架。一个说:“我大!”另一个也不服气地说:“我才大呢!”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就到数字王国的国王那里去评理。(画面切入国王那里)国王听了他们诉说,灵机一动,想出办法,于是宣布:“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你们两个记住了没有?”十位上的1说:“记住了,我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她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 。”自从国王给数字分清了数位以后,数字们再也不吵架了,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师:看了动画后,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 ),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 )。为了更好地记数,人们发明了计数器。(出示计数器)从右面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 ),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 )。如果要在计数器上表示13,应该怎样拨珠子?先想,再动手拨。(学生热情飞扬地动手拨珠子)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数位”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数位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直观图像,化抽象为直观
夸美纽斯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得来的。”由此可见,利用直观图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教学“认识倍数”时,教师出示课件:小兔跳格子,每次跳三格。
师:你们能把小兔每次跳到的地方找出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地看数轴回答)
师: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每个数和小兔跳的格数3有什么关系?
生: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师根据生的回答,分别写上3×1、3×2、3×3……)
师:再来看看小狗是怎么跳的。(课件演示:小狗每次跳4格)你能找到小狗每次跳到的地方吗?(学生热情高扬地看图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8、12、16……):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每个数和小狗跳的格数4有什么关系?你能给这些数取个名字吗?
生:4的倍数。
师:想一想,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出哪个数的倍数吗?你能不看图就把这些数找出来吗?
生:自己确定一个数,再依次写出这个数的倍数。
……
又如,教学“认识因数”时,教师出示课件:小猪正在玩拼图形的游戏。
师: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哪些不同的拼法?(学生积极思考,想象各种拼法)
师(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拼法。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拼法的图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即3×4=12、2×6=12、1×12=12;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并让其说明等号左边的数和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说明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
师:如果用15个小正方体来拼,又有哪几种不同的拼法?从中你能找出15的所有因数吗?(学生积极想象各种拼法,在自己本子上写出算式,再完整地写出15的所有因数)
师:如果不拼图,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吗?试一试:16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
“倍数和因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教师通过创设跳格子和拼图形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像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一步进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概念学习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概念。
四、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形象
“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教”“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数乘法”
师:要粉刷一面墙壁(出示墙壁的画面),如果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列式解答:×4=)
师:那么,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生1:我们已经知道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用×4, 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算式可以列为×。
师:说得很对。那么,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师:求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的应该怎样涂?
生2:把涂出的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师:从纸上可以看出,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
师:我们可以得到×=,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生3: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再把这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所以×= 1 × ×=。
师:总结得很棒!那么,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生4:表示的是多少,列式为×。
师:你能涂色表示的吗?(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生5: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1 × ×=。
师: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生6:分数乘分数,应该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
计算教学是枯燥的,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操作活动的机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与交流,从而深刻理解算理,归纳出计算的法则。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