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感官参与 提高学习效率

2012-12-29朱莹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怎样利用好课堂40分钟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主题。那么,在提倡“减负提质”的今天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心理学家早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强得多,深刻得多。这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启发。
  一、创造动手、动口的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可以锻炼大脑思维;反过来,思维使语言更有逻辑性。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突破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物体上找一找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这一系列的动手和动口过程,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面在体上”,区分了面和体。
  其实,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利用学具,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利用学具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具的使用在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及得到感性认识并升华为教学知识意义、性质、规律的重要途径。学具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使左右脑的功能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一米有多长,建立表现,我就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卷尺,用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直观上感知一米的长度。这样比运用多体媒演示一米的长度或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样的长度大约是一米的效果要好得多。
  记得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我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只要把圆柱的体积×,相信学生也很容易接受,且从课后的作业正确率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可是,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求圆锥体积的时候,老是忘记“×”。其实,这不是学生的粗心,是学生没有对这个“”建立深刻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重新找来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和水桶等器材,让学生动手用圆锥给等底等高的圆柱装水。做了这个数学实验以后,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错误就明显减少了。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知识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圆里的所有半径都相等,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或是折一折,学生也能理解这个知识点。如果这样教学,虽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个过程是学生照着教师的口令机械地操作的,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低下的。如果在教学时采用媒体辅助,先出示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让学生思考、猜想: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出示一组画面:一辆安装着正方形轮子的汽车在马路上颠簸地行驶着,慢慢地,轮子又变成了椭圆形,可仍然有些“跛”,最后轮子渐渐地变成了圆形,车子不再上下颠簸了,而且还跑得很快。显而易见,学生被这灵动的画面、生动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同时思维也呈动态:为什么轮子是正方形和椭圆形时,汽车行驶会有点跛?为什么轮子是圆形时,汽车行驶非常平稳而且还很快呢?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了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道理。在多媒体演示后,教师再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或是折一折,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验证这一理论,相信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没有感官的参与就没有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动手、动口的机会,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让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减负提质”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