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 研读教材
2012-12-29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深入文本,研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它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必然途径,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决定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教育实际出发,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建构。
一、细读课程标准,把握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帮助教师了解所教学段的课程内容,明确实施目标,理解和接受新课标对课程实施的建议。比如,统计知识除小学一年级外,每册教材都编排有相关内容,但知识点的要求各不同。那么在教学前,就需要我们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统计知识,经历了哪些统计过程,具备了哪些统计能力……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掌握,才能正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二、通读全部教材,理清知识体系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小学数学教材采用螺旋式编排,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内容逐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再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如小学阶段的整数除法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在第一阶段,通过表内除法的教学,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诀试商的方法。在第二阶段,通过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学生懂得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为第三阶段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在第四阶段,把除数扩展到两位数,进而把法则推广到以后的小数除法。所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处于关键地位。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将某一知识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和研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三、精读单元教材,确定目标要求
教师备课时,应先了解整册教材的大框架,再了解整个单元知识的框架结构,制订出各个具体的单元计划。通过精读单元教材充分把握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做到对一节课在单元及一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与上下课时的联系心中有数,实现课时目标“定位准确、不缺位、不越位” 。
例如,“除法”这一单元一共用了9道例题,教材编写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课时划分的线索。教师必须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容量和密度重新进行调整,以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如笔算除法中的例1要计算出结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课时划分时,教师也可以与例2合并为一课时,以便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除法竖式的优越性。例7的两道题目显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尽管和例6一样都是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但例6可以根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得出,学生容易理解;例7则要学生明确“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商0”,学生理解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把例5和例6划分为一课时,例7单独为一课时。这样,把一节课置身于整个单元中,使内容纵向成线,承上启下,而一节课的内容又相对独立。
四、连读各版本教材,借鉴参考
现行教材版本很多,每一套教材的编排都有共同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编排的意图与特色。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基本理念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对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认真分析。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这样写、本课和前后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与旧教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可不可以删改……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老教材中是安排在数的整除单元中,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的;而新教材利用乘法引入,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
五、扩读中学教材,关注中小衔接
《数学课程标准》是把九年义务教育通盘考虑的。但就数学教学而言,长期以来,不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某些脱节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把中小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关注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如“解方程及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初中的教材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我们现行教材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有利于中小衔接。那么,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就要淡化习以为常的利用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小学阶段教材上编排的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等在初一教材上同样出现了,但初中教材的跨度大,对学生学习速度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认真细致地研读教材,是为了进行教与学方式的互动和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教师要真正做到研有所得,让新课程改革伴着我们一路行走在灿烂的数学道路上。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