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构
2012-12-29吴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中,认识、发现、掌握、应用数学知识。
一、丰富认识,让数学规律自我发现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出示两道应用题:(1)果园里种8行果树,每行有5棵梨树和7棵杏树,一共种多少棵树?(2)求长方形的面积(如右图)。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对每题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列出等式。
(7+5)×8=7×8+5×8
(5+3)×4=5×4+3×3
经过计算,学生列出算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a+b) c=ac+bc。
学生在解答这两道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每道题都有不同的解法,但这两道题又显现出某些相似的特点,即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用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结果是一样的。这是对乘法分配律原始的认知,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经过教师的点拨、提炼,学生很快掌握了数学运算中重要的定律——乘法分配律。这个过程,不是把知识分解或嚼碎,一点一点地“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计算或解题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二、充分感知,让主体认知自我构建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能否用几个相乘的方式,来表示我们最常见的数?”要求如下:(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 8=?”“ 9=?”……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教师在3后面写上“质数”两字。同样,“ 2=?”“ 5=?”“ 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师则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通常很难直接用语言来表述,但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表达,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质数和合数就有一个相对直觉的表述或显现。这种通过直觉来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和过程。这样的教学是省时高效的,使用了最少的时间和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很快就能够触摸到质数、合数的属性。主观感知,成为小学生认知构建的源头。
三、经历过程,让主体经验升华凝聚
知识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经验的科学的认识,知识体系是无数前人艰辛的发现和探索结晶。但事实上,今天,小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者。尽管学生发现与探索的结果往往是前人早已得到的经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恰恰相反,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升华、构建,并凝聚为知识的结晶。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在师生一起玩过摸球游戏后,教师引出课题,组织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不透明的袋子装有黄白两色个数不同的球,一张活动记录单)自由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投影展示)
(1)猜:每次摸球前,先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摇:每次摸球要摇一摇袋子。
(3)摸:摸球时不能看,也不能换,每次一个,做好记录后放回。
(4)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
2.小组进行摸球游戏
3.汇报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组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教师在汇总表内作统计。
4.分析推理
(1)观察:学生观察、分析汇总表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
(2)猜测:根据各组摸球的结果统计,猜一猜袋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多?为什么?
(3)验证:打开袋子数一数黄、白两种颜色球的数量。
(4)探究: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
5.拓展延伸
推理:如果往袋子里再放1个红球,这时摸出1个球,可能出现什么结果?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尝试:如果用某种方式来表示摸球的结果,你会用什么办法呢?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游戏、猜想、验证、思维延伸等过程中获得了有关“可能性”的一般结论,使零散的认知点凝聚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是知识经验系统与直觉感知系统不断尝试、修正、进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灌输”“告诉”“代替思考”等越位行为,把提问、学习、思考、辨析等主动权还给学生。
忽略过程的教学,是功利式的教学。有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本质上是“做数学”,学生需要在经历活动中感受数学、研究数学、探知原理。所以,教师对教学进行多元构建,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丰盈与生动。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