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的“瘦身”策略

2012-12-29沈正会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最近,笔者连续几周参与了学校的“推门课”活动,感慨颇多。但也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师在“家常课”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如纷繁生硬的环节、重复单调的操练、喋喋不休的讲解、频频不止的问答等等,使原本简单的数学课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其实,数学教学应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不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附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把多维深刻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师简简单单教数学,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
  一、扣紧主线,“瘦身”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盲目地追求数学教学的“厚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数学文化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就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教师在备课时,要选择恰当的学习素材,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围绕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设计。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年、月、日”时,以三张表格为主线,贯穿全课,看起来教学内容很简要,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用四个层次Z9sDuEjac1ZIdyTldysKJqtj7CSTvxZMN67nwmjG2x0=铺开。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月有30天或31天的讨论结果。
  (2)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年历(学生手中是不同年份的年历),完成表(一)。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每个同学收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二)中。
  通过看表讨论,学生掌握了大、小月份的规律,尤其认识了二月这特殊的月份,引出了闰年、平年的概念。
  (4)利用表(三)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学生轻松地掌握了闰年的规律。
  这四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本节课的成功所在。因为这四个环节辐射到了整课内容,有效地统领起学生对整个内容的理解感悟。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二、经济用材,“瘦身”教学素材
  我们曾对多位数学名师的多节经典课进行统计,发现60%以上的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均比较少,但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如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为主线教学“平移”一课;朱国荣老师用八颗棋子演绎了一堂精彩的“分数的意义”,这些都是堪称经典的例证。
  近期,笔者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仅用几幅“苹果图”进行创意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始从分1个苹果的旧知开始,再到平均分8个苹果、12个苹果,通过三次分苹果就基本完成了新授内容的教学。在“一变”(总数量)和“三不变”(平均分的份数“4”、表示的份数“1”、使用的分数“” )的对比与概括中,突出了分数的本质,寓丰富的分数内涵于简单的学习材料之中。
  三、提质减量,“瘦身”课堂问答
  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等作用。然而,平时的课堂中教师提问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如问题多而细、问答过程像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等等,而且很多教师以偏重于记忆性和事实性知识的问题贯穿一堂课,不但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大无裨益。因此,必须注意提高问题的质,减少问题的量。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任意写一个整数,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几个0,数的大小变了没有?2.在0.2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几个0,数的大小变了没有?3.你有哪些办法说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这课堂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形成不同的假设,探索由此开始。接着第三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四、以少胜多,“瘦身”课堂练习
  传统的数学课,教师习惯于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结果学生被困在题海中,而思维却难以得到发展。教师如何对练习内容进行“剪枝瘦身”,通过少量的习题,让学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又结合练习让学生作更有价值的数学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练习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张长17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江苏贲友林老师针对这道题就借助一张长17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从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着手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贲老师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分别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求长方形的周长”“求从长方形纸上剪下的最大正方形的周长”以及“求从长方形纸上剪下的最大正方形后剩下的小长方形周长”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适时追问:“原来大长方形的周长是54厘米,它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周长分别是40厘米、34厘米,和则是74厘米,为什么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分成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却不相等呢?”以此真正提升了问题解决的内在魅力。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贲老师又不露痕迹地切换了问题的角度,继续提出问题:“把正方形纸撕成如 不规则的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把正方形纸折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接着要求学生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不同的图形,并收集展示了以下7种不同的拼法。
  最后,贲老师还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继续思考:“拼成的每个图形的周长又该怎样算呢?其中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一道普通的练习题不仅能很好地巩固知识,而且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就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习题巩固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功能。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瘦身”的数学课,“瘦”去了无效的教学内容,给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真正知识和能力,使教师抓住数学教学的根本,简简单单地教数学。“瘦身”的数学课堂,定会让你我走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责编 杜 华)